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面藝 >

山西民間麵塑、山西太原麵塑文化簡介

山西民間麵塑、山西太原麵塑文化簡介

民以食為天,作為麵食的故鄉——山西,很久以來在全國乃至世界倍受讚譽,有句話說的好,世介面食在中國,中國麵食在山西。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經過1000餘年的發展,山西面食在製作上逐漸形成了擀、抻、揪、切、壓、撥、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樣吃”之譽,做法、吃法多樣是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普通的麵糰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麵、削麵、刀撥面、轉面、漏面、貓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魚等近百種花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聲譽傳遍海內外。

山西民間麵塑、山西太原麵塑文化簡介
山西民間麵塑、山西太原麵塑文化簡介 第2張

山西民間麵塑、山西太原麵塑文化簡介 第3張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製麵塑以示慶祝。

麵塑,民間俗稱“麵人”、“面羊”、“羊羔饃”、“花饃”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態也各有特點。這些麵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麵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麵塑。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種民間藝術品,它又與各地風俗人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些麵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絡並發展變化著。在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制面塑講究染色,麵塑製品華麗別緻。霍州一帶,麵塑不講究修飾著彩,有著樸素雅緻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麵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色與面的本色相間。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麵為原料,經過揉麵、造型、籠蒸、點色而成。一般麵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霍州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製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

在“寒食”節時,霍縣人上墳祭祖用的麵塑造型是“蛇盤盤”。有的,還分單頭蛇、雙頭蛇。舊時民俗,祭祖時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

農曆七月十五日,霍縣境內麵塑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秸集、針線籮筐、頂針、剪子、針線、坐餑餑(是塑造女子坐於蓮臺上的造型)、獅、虎、狐狸等等造型。

農曆七月七日是“乞巧”節,傳說這一天婦女吃了“針線”、“頂針”之類的麵塑就心靈手巧。

嬰兒鬧滿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徑達尺餘的“囫圇”,即一個圓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細的十二屬相的麵塑。有的在大“囫圇”裡還會有較小的“囫圇”,中間放龍鳳或虎頭造型的麵塑,名曰“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誰來看孩子,便把“囫圇”切一塊送給來人享用。

新媳婦過門第一年,孃家要給女兒送“羊羔兒饅頭”。舊社會,由於窮困,給女兒送去幾個“羊羔兒”饅頭,就算盡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給女兒的“羊羔兒饅頭”幾十個甚至幾百個。饅頭造型多樣,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徵六畜興旺,“麥秸集”象徵五穀豐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麵塑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

忻州麵塑,是流傳於這個地域內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一。

忻州一帶地域內,春節期內要敬神蒸供。春節前,把發好的麵糰,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之為“花饃”。

忻州花饃,中間往往插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很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名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面卷紅棗,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形圖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寶”三至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豔的民間藝術品。

清明節,捏製一種當地人叫做“寒食供賢”的麵人頭。這種麵人頭,內裡包油、鹽、小米和芝麻的素餡,捏成男女小孩人頭,用紅蓮豆作嘴,黑蓮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後加以點染,甚是天真可愛。有的還捏製一種“寒燕兒”,捏好蒸熟的寒燕兒,插在酸棗枝上,很像是停在樹枝上的群燕。這些供奉的民間麵塑,相傳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徵春天的到來。

農曆七月十五,忻州民間有著蒸“麵人”的習俗。相傳,這種習俗開始於元代末年,據說人們用互贈“麵人”傳遞訊號,至今,民間有著“七月十五捏麵人,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麵塑樣式繁多,有牛、羊、豬、兔、貓、雞、鴨、娃和花卉、瓜果。還有寓含幸福、吉祥、愛情的鴛鴦、孔雀、獅、虎、鹿等動物造型。十五過後,幾乎家家牆上都掛著一串串麵塑。

忻州一帶,在婚娶之日,男女兩家都蒸很多大“喜饃”。這些大“喜饃”,要擺在桌子上供人們欣賞、品嚐。與此同時,還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習慣用十來斤麵粉捏一個“花糕”。這種花糕,以面作圓底盤,卷條邊緣為紋,鋪一層紅棗,上面再加上一層比第一層略小的帶花邊的面盤,上面捏上“魚鑽蓮”的浮塑,蒸熟後加色點染,供人們欣賞和食用,也可作為禮品饋贈。

忻州一帶的壽誕之期,也常蒸制“喜饃”。“喜饃”多以桃形為主體,上面加上各種寓意吉祥長壽的小裝飾物,點染色彩,做為“壽饃”贈送親友之用。

辦喪事時,當地人還要捏製一種在靈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兒”麵塑。這種麵塑捏成各種花果、小動物形象,甚為精巧別緻,有的蒸熟後點染,有的晾乾後點染。

在忻州地區的繁峙縣一帶,有一種以胖娃娃為題材的人物麵塑。同時,還有一種玲瓏小巧,不加點染顏色、白胖素雅的小麵人。這種小麵人,有著爬、臥、抱花、啃瓜的各種姿態。有時,還將置其於染成大紅大綠的“大面花”之中。相傳,這類麵塑是當地群眾為上五臺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專門製作的供品。

忻州民間,還有著塑造生、旦、淨、末、醜等戲劇人物的人物麵塑,甚至拿到廟會的市場上出售。這種麵塑,製作也頗為精巧。總之,忻州麵塑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成為民間具有審美情趣的藝術作品。

絳州麵塑

絳州,即今日新絳縣,是晉南平原上的一個縣份。這一帶歷史上盛產小麥,一直是山西省小麥、棉花產地。所以,逢年過節,這裡的家家戶戶都要用上等的小麥磨成麵粉,捏製出千姿百態的麵塑歡渡節日。由於這裡的麵塑注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

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絳州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製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製多種普通的造型,由於是自做自用,儘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婦女熟能生巧,花饃的捏製水平便能不斷提高。

由於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製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每當城鄉嫁喪婚娶,捏花饃便會成為一種必然的活動。而且,這些花饃會在大庭廣眾面前展示,從而得到品評,這種不推選冠軍的自發的群眾性品評,無疑成了推動捏製花饃的一種動力,成為促進麵塑水平不斷提高的民間評議。

所以,絳州至今捏花饃的名手輩出,成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而名聲在外。

傳承和延伸

在2003年山西太原舉辦的首屆國際麵食節上,參會者絡繹不絕,各種風格、流派的麵食絕活得以展示,特別是拉麵表演的師傅把一團普通的麵糰拉到細如髮絲,可穿針引線,叫人讚不絕口。

在全國各地或國外,常會看到或聽到有以山西面食為主的麵食節,每到一處,都會有參觀者嘖嘖稱道。山西面食作為一種文化在世界上得以傳承和延伸。

在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製花饃,而且普遍都會捏製多種造型的花饃。由於是自做自用,儘管水平不一,並不影響食用。

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造就了大批捏製花饃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

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產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麵塑藝術在內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小。

山西面塑藝術要發展,就必須要創新。

根據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已於2003年初啟動,保護的範圍中有民間藝術,這是一個福音。

山西面食有著國際聲譽,這是眾所周知的。麵食與麵塑有著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絡,麵塑藝術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獲得山西面食廣告品牌效應。山西面塑藝術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會,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市場逐漸通過山西面食的品牌,認識山西面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在2003年的山西國際麵食節上有一塊展示麵塑的視窗,以動物、植物為創作題材,充分展示麵食與麵塑的親近關係,也充分體現到了山西面食這樣的品牌會給麵塑藝術帶來的效應。

山西面塑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眾基礎,讓麵塑藝術上一個臺階,讓麵塑的內涵與質量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還需要培養或造就一批有一定專業知識,熱愛民間藝術,為事業而獻身的專業人才。

北京是民間工藝比較超前、人才聚集水平較高的城市。為了解決工美行業人才青黃不接的難題,北京市政府出資鼓勵大師帶徒傳藝,這在全國同行業中尚屬首例。我們山西是否也可以借鑑?另外,有關部門也經常性地組織一些民間包括麵塑藝術大賽或有獎勵的活動,這也是集聚人才的可行辦法。我們山西是一塊“寶玉”,亟待精雕細刻的專業人才去雕琢。

山西面塑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取得好的經濟效益,也要在產品的形式上不斷創新,不斷髮展。

麵塑藝術目前的表現形式是比較單一的,大多以人物或動物為題材,捏製的一般也都是十二生肖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僅適合於低齡兒童觀賞,多少年也沒有新的變化,遠遠落後於現代人的審美追求,這樣單一的表現形式阻礙了麵塑藝術的發展。

山西有5000多年的文明歷史,麵塑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裡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在燦爛的歷史長河中,山西湧現出大批的歷史人物。春秋時期叱吒風雲的晉文公重耳,品格高尚寧死不受祿的介子推,戰國時代大思想家簡況,老將廉頗,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三國大將關羽、晉代大學者裴秀,國際宗教旅行家法顯,唐代女皇武則天,王維、柳宗元、大詩人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白居易、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一代忠烈楊業父子,金元時期文學家元好問,戲曲家關漢卿,明清時期文學家羅貫中、大學者傅山……。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特殊的貢獻,是山西的驕傲。每一個人物作為麵塑的題材都會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我們也應借鑑其它種類的藝術,比如要借鑑陶瓷藝術,使其作品要有玲瓏剔透的美感,沒有做作的自然天成,是我非我的靈秀之美,捕捉昔影的古樸之感,和深深的敘述般的韻味;比如可以借鑑浮雕之效果,使山西面塑藝術有精美的雕痕感,把它嵌入框內,更顯麵塑的純樸與完美。

總之,山西面塑要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不斷貼近市場,讓市場來評判,緊緊跟隨山西面食這樣的品牌效應,使其成為一個整體,山西面塑藝術才有望得以更好的發展、壯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mianyi/me3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