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拓印 >

淺析當代中國版畫走向中的幾個問題(轉載)手工拓印教程

淺析當代中國版畫走向中的幾個問題(轉載)手工拓印教程

作者:張詠清

淺析當代中國版畫走向中的幾個問題(轉載)手工拓印教程

中國新興版畫,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風風光光地走完了上個世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版畫表現出來的抗爭與憤慨,是與民族解放的命運息息相關的;五六十年代表現出來的激揚與豪放,反映了理想主義的傾向;建立在撥亂反思之中的八十年代的版畫,表現出了理性、坦誠和抒懷;進入九十年代後,東西方文化的互動和資訊化的出現,特別是連概念都含糊不清的抽象藝術和以悲劇的形式反映激烈競爭社會躁動不安的表現主義,以及通過象徵的寓意將作者的夢想啟示於人的象徵主義的湧入,加上計劃經濟的堤壩被商品大潮沖垮,版畫界被動地開始反思、省察,從而促使了西方形式語言和東方哲理精神的融匯,傳統的主導模式轉換為多樣化的個性表現,靜態的視覺經驗被動態的視覺語境所代替,中國的版畫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可是當我們用歷史的審美標尺來審視、梳理它時,就不難發現這個繁榮也潛藏著一些表面化和虛假性。

一、鑽牛角尖的工藝化

隨著門戶洞開,西風勁吹,文化多元取向的價值標準在我國逐步確立,既定意義的審美標準日益弱化,美術創作迎來了意義久遠的形式革命,進而出現了結構主義的藝術傾向,造成了形式與內容的分離,為形式而形式,甚至沒有了內容,藝術作品成了形式的文字。版畫在這方面表現的尤為明顯。

近年來,版畫越來越注重表面的整潔和畫面的修飾,雖改變了以往的技藝粗糙,印製不細的弊端,但不能不看到,隨之而來的是,因對形式感的曲解和誤判,使一些版畫家的創作僅僅停留在外表的技術層面,對於技術性製作的過分注重,對印痕效果的熱中和陶醉,刻意的畫面工藝設計,已成為其追求的最高境界,越來越將版畫引向“印刷品”的境地。作品的形式逐漸表面化、浮淺化,成了僅具有光滑漂亮的表層包裝而已。形式感的確是藝術不可或缺的品格,但形式感和先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形式感不是工藝的精細和表層的包裝,而是視覺審美精神的更新,更是視覺思維的拓展。

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造成對版畫概念的不同理解,西方現代版畫的觀念,一般人幾乎認為跟印刷等同,所以特別注重印製效果。而版畫作為再現表象的藝術,本就是一種繪畫,這也深刻地反映在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裡,離開了繪畫性,將使其喪失生命力。所以,追求繪畫性理應是版畫家的必然選擇。在藝術走向世界,與世界接軌的口號下,有些作者不問青紅皁白,盲目地模仿因襲,捨本逐末地丟棄東方天人合一博大和諧的民族精神,步人後塵地在製作上大做文章。結果,複雜的製作所提供的創作空間,消解了傳統畫面所承載的文化意義,越來越使版畫喪失表現性因素,愈來愈使版畫家的創作激情降為一種純理性的工藝設計,從而將版畫藝術推向裝幀設計和工藝製作的範疇。版畫語言繪畫要素的喪失,最終會將版畫推出繪畫藝術之外。

版畫創作的製作性和工藝性,使藝術家的注意力轉向技藝,忽略了情感的表達和情感抒發的關鍵要素,使作品的內涵單薄空泛,缺少精神含量,沒有值得回味的東西,過目即忘,其形式不過是一種概念化、程式化的符號,連形式上的起碼美感都喪失了。重精雕細刻,不重磅礴大氣;重工整細膩,不重豪放韻律;重工藝設計,不重繪畫性表現;重操作,不重思維;導致了重匠氣不重畫意。畫面的精神內涵和深度削弱了,作品的深厚語境和反叛精神不見了,機械複製代替了藝術創造,造成當下相當數量的版畫,簡單的內容,繁雜的製作,含糊的主題,清晰的肌理,大畫面小氣勢,濃妝豔抹的脂粉氣,扭捏作態無病呻吟弱不禁風的陰柔模樣。不斷有關心版畫發展的人士發出哀嘆,版畫隊伍縮小了,版畫作品數量減少了,一些版畫骨幹作者和老版畫家不專心或傾心版畫了,改頭換面擠進別的畫種了。這種對版畫發展前景的擔憂,實則是杞人憂天。目前我們版畫界匱乏的不是版畫作者和版畫作品的數量,匱乏的是版畫作品的內容、意義、思想和精神,匱乏的是版畫家不受外界干擾和誘惑的獨立深刻的創造性。

我們應該承認,版畫媒材的客觀侷限性,它具有較強的製作性,這個特點,既是長處,又是短處,它對畫家的主題創造精神的抑制是最大的。所以,我們不應將這樣的特點過分發揮,讓它成為我們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的後天侷限。面對一幅表面製作工細而缺乏精神深度的版畫作品,卻津津樂道它的功夫,僅製作就花去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讚歎其技巧之精湛的時候,真不知這是褒揚還是諷刺。如果一個畫者盯著一點印痕和一根線條出神地幻化出無限遐思,陶醉在那點滴的微妙,欣賞那線條和印痕在顯微鏡下的乾淨整齊時,還指望他能有什麼出息?!這就是,畫家用想象創造作品,畫匠用技巧呈現作品。

二、符號化的誤區

流行文化的出現和時髦時尚的湧動,吸引了大眾及傳媒的注意力,給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沖擊,“精英文化”的式微和世俗文化的崛起是上世紀90年代後審美文化發展的一大特色。版畫界處在這種社會商品化的物質主義崇拜和流行文化先聲奪人的大背景下,目前儘管勉為其難地強撐著一點“精英版畫”,但已顯得力不從心,偽精英作品初露端倪,一些貌似深刻實則浮淺的油頭粉面的偽現代偽精英之作不斷見諸於畫展,甚至獲獎就說明了這一現象的嚴重性。

版畫作品的商標和廣告的傾向性以及符號化的泛濫,刻意製造的符號和精神語言的相互吞噬,版畫含義與精神意義的衝突,都壓縮了畫面的內涵和深度,使之平面化、淺表化、庸俗化。世界上的藝術探索只有兩種形式,即形象和象徵,直接感受和精神表達。畢加索說過,“當我們搞立體主義時,我們沒有絲毫要搞立體主義的打算,而是要表達我們感受到的東西。”只有使繪畫符合自己的天賦,始終不放棄自己在創作中的感受和激情,才有了立體主義的活力和多產。視覺美感來源於畫面的形象,而形而上的精神意義,是使觀者精神愉悅和心靈震顫的關鍵因素,像古元的《人橋》,黃永玉的《春潮》,晁楣的《北方九月》,宋源文的《疾風勁柳》,吳長江的《藏女》等作品,無不是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結合與高度統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刻的思想通過內容和形式向觀者展示出了一種藝術精神,令人思索、回味、陶醉和感動,使作品具有了一種永恆的藝術之美。作者的思想境界透過作品的格調而顯現,作者的風格樣式通過畫面得到觀眾的認可和贊同。現在一些作者將作品的符號和作品風格等同,挖空心思地設計,牽強附會地製造,為符號而符號,惟恐觀眾不認識自己,在符號上大做文章。其實,風格的形成是一個美術家在藝術上成熟的標誌,是作者按照美術的規律,自然地被客觀化、社會化的自我,作品上所體現的是內涵的深度和意義上的廣度。符號是一個記號和標記,或曰標誌,符號在版畫作品上的運用帶有強烈的主觀設計性,而不是客觀地感情的直接宣洩。作品的符號化使作品的精神內涵變得浮淺和狹隘。對於新作者,這意味著底氣不足和淺薄;對於老作者,便意味著江郎才盡和創作方向的迷失。尤其是一些作者熱中於技術構成的畫面符號,沉溺於純技術性的鑽研,越來越使版畫遠離繪畫的本質特徵。“藝術就是和諧,和諧,就是對立物的相似,相似物的類比。”藝術語言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有自身的時尚性和時代感。藝術語言從來不是孤立的形式,而是與特定的主題、情感相互依託互為表裡的統一體。符號化的出現,使作品的創作傾向性從注重精神體驗轉向了對流行文化的興趣,對感性精神的深刻探索,轉向了理性地對錶面效果的粉飾。在一些版畫作品裡,優美讓位於某種矯柔造作,靈性和巧妙讓位於故作玄虛,陰柔賣弄代替了陽剛大氣,陰間幽靈代替了陽間的人文主義,在墳冢間作文章寄託精神,在骷髏上獻愛心注入感情,移花接木,精細製作,這種“變醜為美”、“變廢為寶”的創作心態甚至感動了評委屢屢獲獎,由此反映出來的問題值得反思。

三、獲獎作品帶來的困惑

一個大型美術作品展覽的舉辦和獲獎作品的產生,無疑會在當時的畫壇起相當的導向作用以及觀念上的巨大沖擊。尤其是金銀獎作品就更是如此,它一旦產生,就表示著一種藝術傾向得到讚許或認同,於是便會有眾人跟從或效仿,影響是巨大的。然而,有些獲獎作品很難令觀者心服,看後令人一頭霧水,莫名其妙。按理說,獲獎作品應是體現當代藝術精神風貌的佳作,這就涉及到價值判斷標準問題,應進行綜合評判,靠單一的理念會使人誤入歧途。現以第十四屆全國版畫作品展覽為例,略述一下這種現象:

金獎作品《鋼魂》,是類似於電腦製作的複製重複效果,整個畫面僅僅是方寸區域性之間的放大、重複,儘管造成了一定的視覺張力,但簡單化的幾何圖案構成,使畫面盡顯僵硬、呆板、滿堵的感覺。這種幾乎無限複製的畫面,雖然形象上的有序排列突出了現代大工業的商品生產和緊張規則化的生產過程以及暗示著商品過剩帶來的巨大壓力,但在這種理性視覺的直接性後面,暴露出了缺乏思想深度的流行文化的淺表性。

另一幅金獎作品《金風拂地》也如出一轍,畫面相同物形的反覆排列延展,造成畫面的呆板和平面化。從形式美的構成出發,在點線面的處理上很講究,使整個畫面成了印花布,舍大求小,不可謂不匠氣。畫面中被線條死死圈定的枝葉、鳥羽等輪廓,儘管具有極強的裝飾性,但畫面的含蓄、虛實、深度和厚度卻不見了蹤影。上述二幅作品可以獲獎,但絕不應該獲金獎。

黑白木刻《堤》也是一件金獎作品,這件作品將我的思緒一下子拉回到五六十年代。常言道,“筆墨當隨時代。”這幅1998年的黑白木刻竟使我們退回了三四十年,不能不說具有極大的諷刺性。翻開五六十年代的黑白木刻看看,優秀的作品比比皆是,相比之下這幅作品恐怕入選都會成問題。構圖上人物散亂,看不出有任何中流砥柱和血肉長城的作用,倒有一幫男人在水中泡澡的感覺,要不是有點明主題的“堤”和兩個頭頂軍帽的戰士提醒,誰能看出是抗洪搶險的戰士?險在哪裡?版畫語言的運用更是蒼白無力,刀法的單調和一些缺乏章法的運刀,使畫面處處帶有猶豫性。在這幅黑白木刻作品上,你看不到概括、取捨,沒有虛實和韻律之美,有的僅是面面俱到紛亂的灰調子。明眼人一眼便會看出,這幅作品的獲獎是題材決定論的典型表現,也是辦展省份小家子氣的體現,更是重量級人物的審美專制主義在評獎過程中的一錘定音,畢竟眾多評委的審美和欣賞水平不至於都低到優劣顛倒的地步。

《寶鋼勞模》、《揹負》是獲銀獎的前兩位作品,也是黑白木刻,前者刻制的是一幅勞模肖像,看不出藝術表現上有什麼可取之處。後者是我一位畫兄的作品,但我不得不說,這幅作品下了很大的刻制功夫,面面俱到平均分配的小線條灰滿了畫面,這種對場景、物體和枝葉的不厭其煩不厭其細的刻制,而忽略了畫面的節奏、虛實、變化等形式美因素,使版畫真正成了“板畫”,這是功夫沒用在關鍵處,成了“功夫畫”。我想強調的是,製作的工細不等於作品的精緻,更不等於精品。顯然,這又是評委們的懷舊情節的體現,對黑白作品的鐘愛所造成。

銀獎作品《溶雪》等也是問題諸多,限於篇幅,不再一一例舉。

一個展覽中的獲獎作品既然出現瞭如此之多的魚目混珠現象,那麼,沒有受到賞識的貨真價實的珠寶自然也就不在少數,一些內容和形式都堪稱佳作的版畫作品不能獲獎也就順理成章了。

如隋自更的《人在堤在》也是抗洪搶險主旋律題材,它的概括性的造型和繪畫性的表現,烏恩琪的《塞北情》中的牧羊女和羊、犬等構成的形式美,鄭子江的《秋的狂想》體現的節奏、變化、韻律之美,董健生的《純情的世界——春》表現出來的裝飾美和唯美主義的因素,楊春華《翰林圖》所表現出來的自由、奔放以及體現的高雅的作品格調,謝秋《陽春》的明朗、厚重和抒情,都是令人稱道,可圈可點的。面對這種評獎的反常現象,自欺但不欺人的審美和優劣判斷標準,不能不令人困惑、焦慮、思索……

四、“精英版畫”的假象

當“群眾創造歷史”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色彩,而成為世界觀定性的主要因素時,人們對“精英”一詞極為避忌,惟恐引火燒身。開放的西風淡去了政治迷霧,傳統的價值觀遭到深刻的質疑,自我意識的喚醒改變了主體意識的成分,“精英”詞語隨之浮現在媒體上,並與時俱進地逐漸得到強化,深化出了“精英改革家”、“精英企業家”、“精英人才”等時代術語。不知是那位好事者,竟將“精英”的桂冠戴在了一部分版畫家頭上,頭頂這種光環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精英是出類拔萃的人,“精英版畫家”當然是出類拔萃的版畫家了,這顯然是莫大的榮譽。然而,不幸的是,有人卻機械簡單地將“精英版畫家”歸類為各大藝術院校的版畫教師和畫院的專職版畫家,其他散佈各地的“草民”版畫作者只能望洋興嘆了。(其實,絕大多數在校版畫教師和畫院專職版畫家並不贊同此類劃分,本文特指持此種觀點的始作俑者。)這樣的分類看起來頗似西方的“學院派”和“印象派”,抑或是“宮廷畫派”和“民間畫派”。創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優越的為一派,反之,低劣的為另一派。孰優孰劣,評定的標準竟是生存狀態,版畫家的生存狀態決定了“精英”與“普通”,怎不貽笑大方!藝術是有“優”、“劣”之分,絕沒有“窮”、“富”之別,眼下的“精英”之說卻使藝術具有了嫌貧愛富的特色。

按照此類劃分,當初的古元、晁楣,以及功勳卓著的北大荒畫派均將被封殺在“精英”隊伍之外。當然,藝術院校和畫院是聚集了許多優秀的版畫家,並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流派,也就是當前最注重技藝的“技術派”。但我們決不能將其推升為楷模,一個藝術樣式,某種藝術思潮,在展現時代精神和文化內涵方面均有其侷限性。如無視它的侷限,這種藝術樣式和思潮就會蛻變成藝術的假象。當藝術創作被藝術假象所籠罩,作者敏銳靈動的創作思維就會被禁錮,視覺感應的蛻變勢必導致審美邏輯的混亂,出現“美”、“醜”不分,甚至以“醜”為“美”的審美視覺的切換。觀者受眾的審美能動性就會被扼殺,隨之而產生的審美惰性,便會阻礙觀者的審美判斷,以至對藝術文字出現厭惡感。

再看一下所謂的“精英版畫”。令人驚異的是,那些無病呻吟,泡在蜜罐內硬要歪眼咧嘴地做出痛苦狀,本民族的語言不說,拾人牙慧地跟著外國人當跑腿,撿起洋垃圾為寶貝的藝術表象,無不出自所謂“精英版畫家”之手。不要以為給自己披上一件“皇帝的外衣”,你就成了至高無上的真龍天子,具有了不可動搖的絕對權威,出言就成了聖旨,手下都成了好活兒,就會得寵於社會,得寵於市場,受到世人的擁戴。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越是“當政”得寵的藝術,往往越被後世的藝術審美標尺徹底否定,這就是藝術審美客觀無情的規律(個別現象例外,這裡所指一般規律。)

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由精神,先進的藝術必要反映時代精神。在藝術發展過程中,充滿著無法預料的變數,他的走向是不能被規定的,人的自由創造的天性是不能規範的,藝術精神和人的自由創造的天性,一旦被規定或規範,必將導致藝術的異化,產生假象。現在,不僅一些“精英”的作品產生假象,甚至連其行為都充斥著假象,在一些自詡為“精英”版畫家的言行不一現象中,他一方面在用不無蔑視的語氣否定商品畫,將一切進入市場的作品統統貶斥為下等的“商品”,另一方面卻又吹噓自己的作品被老外高價“收藏”,好像這種私人高價“收藏”對於作者就不是“出售”行為。透過這種荒堂至極的語言表達方式,不難發現其掩藏著的酸腐的心理狀態,就如人們常說的“既當婊子,又想立貞節牌坊。”(不好意思,這樣說好似過分了些,但又找不到更恰當的比喻。)假清高假高雅造成的美術市場的假象,反映出了我們的一些藝術“精英”在目前轉型過度時期的心理特徵。

綜觀藝術發展史,反叛精神是藝術創造的巨大動力,藝術的“先進”與“落後”,恰恰涇渭分明地體現在“當政”和“在野”這兩大陣營。中西方美術的發展均證明了這一點,在野的印象派畫家用自然的外光和靈活多變的手法打破了學院派僵死的教條主義,為世界美術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中國的“揚州八怪”和“海派”藝術家也是在反叛逆境中崛起的。他們創造的作品,無不是下層社會和百姓所喜愛的藝術樣式。反觀我們的一些以“精英”而自鳴得意的版畫家,自築高牆,將自己封閉在狹小的暗室裡,夢囈般地出些怪態,譁眾取寵,以顯示自己的深奧和不同凡響。試想,當一件事物孤立於人民大眾之外,它的生命力就可想而知。所以,這種自以為高於大眾的“高雅”藝術,實則是井中之蛙的短視和愚昧。故而,“精英版畫家”並不是現代先進版畫家的代表,“精英版畫作品”更不是現代藝術的精品,不過是一種人為製造的神話,是被一些藝術批評和商品市場所催生出來的藝術假象。

五、學術空氣的沉悶和虛無

在國畫界連年內戰脣槍舌劍的映襯下,版畫界愈加顯得斯文。有人說這體現了版畫界的團結,尤其是在當前版畫受商品市場的衝擊,窘境盡顯的情況下,團結一致共度難關的精神彌足珍貴。然而,這種平和、穩定的局面掩蓋著版畫理論學說與批評的蒼白乏力和虛無,缺少了潮起潮落波浪湧動,版畫界似乎成了風吹不著雨打不著的一湖靜水。究其原因,一是學術界對版畫界的冷漠;二是版畫界的自我封閉,孤芳自賞。

批評活動作為藝術創作的事後反省和定性,必須實事求是地研究藝術活動的現實狀況,在錯綜複雜變化無窮的藝術現象中清理和歸納出藝術發展的脈絡與變化的規律,從中建立起適應新形勢的評價標準和批評規範,才能使藝術批評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起到“點石成金”的作用。我們應當在現代版畫體系中建立完善的評價標準,使一切優秀的版畫作品得到恰如其分的評價,現代優秀版畫作品應追求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不久前我看了一本“中國當代版畫走向”學術研討會“紀要文字”(內部資料),其中詳實記錄了與會藝術權威人士、版畫家和理論家的發言,讀後令我深感失望。近三十位著名藝術人士,可謂人才濟濟。長篇大論的不少,可講到會議主題的僅有一兩人。這些版畫家、理論家均是我非常尊敬的先生和朋友,他們的發言竟大都不著邊際離題十萬裡,講起了個人感受總結,“中國當代版畫走向”中出現的問題幾乎沒有人提及,還有什麼比這種權威和精英的麻木更令人擔憂?這種問題之外的問題將是“中國版畫走向”中的巨大問題。

當下,學術界對版畫創作的研究、批評極為吝嗇,連一些過去曾對版畫研究有過成就的理論家也懶得寫了,在如此之大的國度裡,現時僅有齊風閣先生一個人在苦苦地支撐著中國版畫理論的一片天空。這種精神你不得不敬佩,頓使我產生齊先生似個大將軍的念頭,但齊大將軍孤寂得不免有些悲壯、蒼涼。理論家們撤出了版畫的領地,儘管找不到什麼理由,且有幾許神祕和莫名其妙之感,但理論界多少有些不夠意思,版畫界可待你們不薄呀!反過來說,版畫界應從自身尋找原因,俗話說,捆綁不成夫妻,你版畫界老氣橫秋沒有一點活泛勁兒,在你身上找不到樂趣兒還能怪罪人家喜新厭舊嗎?理論界對版畫界的這種冷淡與沉默,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於版畫的認知接受和鑑賞,並使版畫的修正和發展缺少足夠的營養和新鮮的血液。

一部分版畫家的自我封閉,求穩怕變的陳腐觀念,保守的思維方式,先驗的視覺認知,以及只注重版畫技巧不加強文化理論修養的創作理念,使版畫的匠氣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在這種自我欣賞沾沾自喜的環境下,“小”字變的異常吃香,小聰明、小技巧、小工藝、小氣勢、小圈子,以至成了小裡小氣的小手藝。如此下去,版畫世界將是匠人的天地。再者,孤芳自賞觀念作崇,常常使一些版畫家掉入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封閉陷阱而不得自拔,自覺自願地放棄理論搏殺的陣地,躲進象牙塔裡,整天熱中於材料的更新轉換,將大量的精力花在印製的工整細膩上,拼命地在小圈子裡比拼匠氣,心甘情願地孤立於繪畫之外。這樣匠裡匠氣小裡小氣地再搞下去,將使版畫的創作之路越走越窄,最後走進死衚衕將不是危言聳聽。

面對如此的局面,不少有識之士發表了見解。晁楣先生曾旗幟鮮明地說,“製作性、工藝性應到此為止。”宋源文先生反覆強調:“版畫應關注文化內涵,這是我們的出路所在。”可這些頗有見地的觀點竟沒有引起版畫界的足夠重視,可見其積重難反的嚴重程度。吳長江先生最近一語破的:“中國的藝術作品應具有中國氣派。”十分貼切而又不失遠大,這是中國特色的,具有東方民族精神的大氣派。登高望遠,有容乃大,我們應趕快從小製作小工藝小設計中醒悟了,不應再陶醉在越細緻越細膩就越精的誤區裡,再用不著杞人憂天地擔心版畫吸收了別的畫種的因素就會失去版畫特點,只要保留畫、刻、印這三點就足夠了。自我封閉無異於畫地為牢,怕失去自我特點而作繭自縛,將永遠嘗不到脫殼飛翔的快樂。應走出沉默是金的腐朽圈子,讓各種觀點各種聲音自由地表達出來,爭鳴起來,用請進來走出去的開放觀念,積極組織理論家參與討論版畫的創作和發展,版畫家也要有勇氣去摻合摻合別的畫種的討論,使版畫界的成分複雜起來。只有葷素搭配,五穀雜糧皆能入口,才能營養豐富,健壯起來。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增加對現代人文精神的關注,樹立新的版畫藝術觀念和審美價值取向,突破版畫舊有的僵硬教條劃定的畫種界線,拆除自我封閉的高牆壁壘,使版畫得到多元化發展,還版畫開放、自由、反叛的天性。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磨合讓我讀懂很多生活的語言,風雖改變了方向,卻沒有改變我的行程-----

來源網址:_感謝獨茂蘭石授權轉載,再轉請保留本資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tuoyin/rlzd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