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剪紙 >

人狗同生 民間狗圖騰崇拜剪紙

人狗同生 民間狗圖騰崇拜剪紙

圖騰崇拜是原始人認為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與自己的氏族有血緣的同一性。這種物被氏族視為神聖的祖先、親族而受到崇拜。他們為了標誌氏族之間的區別,族人繪本氏族圖騰物之影象為標誌,這個影象被稱為“圖騰”。在中華民族中影響深廣的虎、龍(蛇)、魚、石、鳳、蛙等形象,都具有圖騰或圖騰演化的性質。這裡選的數幅剪紙,是甘肅境內流傳最廣的圖騰剪紙紋樣,也是圖騰崇拜意識的物象寫照。

人狗同生 民間狗圖騰崇拜剪紙

民間狗圖騰崇拜剪紙 人狗同生 16×15cm 傳世紋樣

狗崇拜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較普遍。如滿族人至今就很敬重狗。相傳努爾哈赤起兵初期,被明朝將領追趕,在蘆葦蕩裡被明兵點著的大火包圍,幸虧一隻狗用自己身上的毛浸水滅火救了努爾哈赤,所以滿人至今不打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子。即使外族人頭戴狗皮帽,滿人也不喜歡。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瑤族人崇拜狗,不僅不吃狗肉,而且敬狗如袒。瑤族的先民是秦漢時期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南北朝時有瑤族稱為“莫瑤”。唐代詩人杜甫遊湘江時寫《歲晏行》,其中“漁父天寒網罟涼,莫瑤射雁鳴桑弓”,即是對瑤族先民生活的描述。他們居住在高山峻嶺,他們崇拜狗,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

據漢末應劭《風俗通義》記載,當年高辛氏長年和房王作戰,但不能取勝。有~天他發出佈告說,誰要取了宿敵房王的頭,就把公主賜給他作妻子,奉祿三百戶。高辛氏養了一條狗,長著五彩斑爛的毛,名叫盤瓠。它知道了這個訊息便衝入房王的陣中,歷經三月之久,終於把房王的頭咬下交給了高辛氏。 高辛氏認為盤瓠不是人類,但又不便違約,即修建宮闕,把公主就賜給了盤瓠。盤瓠和公主結為夫妻,又過了三年,生了一十二人,六個男的,六個女的,於是他們又互為夫妻,繁衍子孫,這就是後來的瑤族。

作為出嫁禮物,公主把其父王的一半領土帶給了盤瓠。但是,高辛氏為了減少他的損失,就採納了大臣的進言,把他們流放到會稽索東南兩萬一千里的山地,封給盤瓠及其子孫,所以瑤民子子孫孫就居住在荒無人煙的崇山峻嶺。

居住在雲南藍坪、寧浪、維西、麗江等地的普米族,也非常敬重狗,不吃狗肉,過年逢節還要特意給狗吃飯糰子。父母年老壽終,孝子如果當天遇到狗.孝子就要向狗磕頭謝孝。家住在麗江的普米族,兒童取名時,舉行入社儀式,也要向狗磕頭。

普米族有不同自稱,如“普英米”、“普日米”、“培米”等,均意為白人。漢文史稱“西番”或“巴苴”。l960年根據本民族意願定名為普米族。源出於我國古代遊牧民族氐羌。根據這個民族的傳說和歷史記載,他們原來聚居於青藏高原的青海、甘肅、四川邊沿一帶,約在公元7世紀前沿橫斷山脈長期遷徙到今天的四川越西、冕寧、漢源、九龍及石棉等地,l3世紀後又陸續遷入並定居在現在分佈的地方。

在狩獵為生的歲月裡,捕獲禽獸是離不開獵狗的。由於獵狗的捕獲,才有獸肉,有獸皮。狗對人忠誠,看門守戶,防竊防盜。出門遇有蛇蟲,仗狗作先行,保主人、牲畜平安。普米人在長期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如果沒有獵狗追隨,就難以防備野獸的侵襲,就難於管理和保護畜群。在許多危急的關頭,是狗幫了他們的大忙,救了他們的生命,所以普米人認狗為始祖,視之為衣食父母,看作神聖,是有一定依據的。

每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居住在我國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都要過吃新節。節H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破曉後,帶上米飯和祭品到田間,祭畢先人後,立即舀三大碗香噴噴的白米飯給狗吃,然後他們才自己嘗新。他們這種敬狗習俗,來自一個優美的傳說:古時,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人的祖先告勞拿了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回了谷種,放在穀倉裡等來年開春播種。一天晚上,長臂阿烏友手扒天邊,藉著天燈腳踏石碓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引起穀倉起火。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天廷的穀子國。告勞求雷公勸回谷種,雷公便說谷種沒上天,告勞願意再拿出奇珍異寶換谷種,雷公也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個求救於狗的辦法。等穀子成熟時,讓狗到穀子國的稻田裡打幾個滾,穀子沾在狗毛上就帶回來了。農曆七月十三H早上,狗臨走時,告勞又交待要取谷杆五尺高,穀穗五尺長的谷種。狗上天跑得太急,在南天門摔了一跤,把告勞的話記錯了,結果跑到了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最後還是被天兵發現,把狗打落到天河裡。狗落人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出水面,然後遊過天河回來,尾FI,Eff_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第二年春上犁田下種,秋裡金燦燦的穀穗成熟了。告勞為了感謝狗的恩德,就在狗上天取種的古歷七月十三日這天,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米飯,先給狗舀了三大碗吃了,然後自己嘗新。從此七月十三日,便沿襲為苗家的的吃新節,即敬狗日。

居住在西藏墨脫地區的珞巴人,狩獵是他們的重要生活來源,因此他們特別注意請獵神和祭獵神的儀式。

珞巴人的獵神就是獵狗,“勾唧!勾唧!”就是召喚獵狗的聲音。

相傳古時候有位珞巴族獵人,非常喜歡自己的獵狗,獵狗也處處幫助自己的主人,使他能獵取到世界上所有的野獸。獵人和他的狗,比兄弟還親密,比朋友還忠誠。獵人的老婆卻是個刁鑽古怪的女人,常常想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辦法折磨自己的丈夫。這一天,她摸摸耳朵,冒出一個鬼主意:“喂!你每天都讓我啃有骨頭的野獸肉,真把人煩死了!現在,我要你給我射一頭沒有骨頭的野獸來吃吃!”

獵人聽了妻子的話,非常為難,只好去找獵狗商量。獵狗想了想說:“天上的煞青熱烏拉倒是沒有骨頭,不過那傢伙非常厲害,它有五個腦袋,一千隻眼睛,有時候吃太陽,有時候吃月亮。”

獵人求獵狗去捉。

“那好!”獵狗體諒主人,“只要你敢射箭,我就敢把它從天上攆下來。”獵狗長叫一聲,鑽入白雲。很快,雲層傳來獵狗的叫聲,接著,一頭滿身都是眼睛的怪物,被獵狗從天上攆下來;獵人還沒有來得及舉弓,那傢伙已經從身邊竄迴天上去了。 獵人沒有打到沒有骨頭的野獸,只好再次請求獵狗幫忙,獵狗嘆了一口氣說:“主人呵!這回你若射不死煞青熱烏拉,我就再也回不到你身邊來了。”說罷,又一次消隱在白雲滾滾的天空,使盡全身本領,把煞青熱烏拉從雲層攆了下來,阻擋在主人面前。獵人心慌手抖,射了一箭沒中,再射一箭又沒中,當他射第三箭的時候,怪物焦躁起來,張開九張大口一聲怪叫,震落了許多星斗,震塌了九十九座山頭,獵人站立不穩,一下子栽倒在地。

等他甦醒過來,怪物和獵狗都不見了,面前只有一灘血和狗毛及一隻狗爪子。他難過得回到家裡,再也不跳舞,不唱歌,不出門打獵,也不搭理自己的老婆,天天像木頭似的,呆在火塘旁邊,捧著拾來的毛爪,一遍一遍地呼喚獵狗。

頭一個十天,獵狗沒有回來;第二個十天獵狗也沒有回來。等他喊到第三個十天,忽然聽到獵狗在門外叫,在火塘邊叫,在自己腳邊叫,但就是見不到獵狗,獵人傷心極了,哭喊自己的朋友。獵狗的聲音在空中響起:“主人,你是看不到我的。我的身子已被吃掉,只剩下靈魂逃回到你的身邊。”獵人悔恨莫及,他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腦袋往木柱上亂撞。獵狗的聲音又響起來:“我雖然沒有了身子,但我的靈魂還可以幫助你打獵。我可以抓住那些流動的石頭,不讓你爬山時受傷;我可以修補那些枯朽的藤條,不讓你過橋時掉落;我讓野牛在雪線附近迷失道路,我把羚羊引上絕壁懸崖,我把猴子攆上果瑪樹,我把野豬引到你的身邊……”

就是從那時起,獵狗變成了獵人們的保護神,也就是從那時起,珞巴族人民每次打獵都要舉行祭祀獵犬神的儀式。

澳大利亞的悉尼人也崇敬狗,他們還在悉尼海濱的懸崖上,特意為狗樹立了一座紀念碑。

人類社會曾經歷過群婚制和母系氏族階段,圖騰大約就產生在那一時期。弗洛依德在《圖騰與禁忌》一書中說:由於“人類對自身和動物生殖過程的無知,尤其對男性(雄性)在生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幾乎是一無概念。這種無知,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為由於性行為的發生和生產之間間隔了漫長的歲月使人們沖淡或忽視了其中的關係”,於是,原始人類便只好臆測生命孕育的種種原由。狗,靈敏、快速、易於馴養、繁殖力強。可以想見,對於當時巢居高山野嶺的先民來說,它既是人們狩獵時的得力助手,也是人們安全定居的保護者。因此,在這樣一個圖騰崇拜盛行的時代,苗、瑤等族的先民對狗的崇拜就應勢而生,進而有了歌頌這一圖騰保護其族、繁衍後代等豐功偉業的“人獸婚式”盤瓠神話的出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jianzhi/774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