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染布 >

白族扎染技藝

白族扎染技藝

白族扎染技藝
一、簡介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民間工藝產品,該產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其花形圖案以規則的幾何紋樣組成,佈局嚴謹飽滿,多取材於動、植物形象和歷代王宮貴族的服飾圖案,充滿生活氣息。其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浸染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豔、永不褪色,而且對面板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白族扎染技藝

圖為周城婦女正在做印花工序


二、溯源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從唐代《南詔中興國史畫卷》和宋代《大理國畫卷》中人物的衣著服飾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術。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髮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

特別在盛唐年間,扎染在白族地區已成為民間時尚,扎染製品也成了向皇宮進獻的貢品。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而成。

十世紀,宋仁宗明令嚴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為宮廷專用品。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現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

到了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近代以來,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這裡,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

白族扎染技藝 第2張

圖為白族扎染布最主要的染料:板藍根

三、主要工藝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傳統民間工藝品。白族扎染品種多樣,圖案多為自然形的小紋樣,分佈均勻,題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功能。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主要染料來自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尤其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裡,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

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1、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採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現在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村裡的婦女將布領去,用細緻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扎花是以縫為主、縫紮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

白族扎染技藝 第3張

圖為周城婦女正在做扎花工序

2、浸染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浸染採用手工反覆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緻。

白族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在浸染過程中,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似夢似幻,若隱若現,韻味別緻。有一種迴歸自然的拙趣。

近年來,大理喜洲白族婦女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侷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鬆、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區,一種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製品正應運而生。反樸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紮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呈現出錯雜融渾、斑斕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樸法仿扎染具有同曲異工之妙,能產生朦朧流動的風格和迴歸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現物像,增添藝術魅力。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大理扎染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起碼有數百種之多,而且各種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

白族扎染技藝 第4張

圖為周城白族婦女正在染色

四、傳承意義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在大理城鄉隨處可見它的蹤影。扎染不僅代表著一種傳統,而且已成為一種時尚。扎染如此受歡迎,是由於它特有的有別於其它染織物的個性。它樸素自然,藍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張揚,符合人的情致,貼近人的生活,充滿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勞、質樸、純潔、誠實、善良和樂觀、開朗、熱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布在人們心目中已成為大理最特殊的文化象徵和民族傳統藝術的標徽。

傳統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面板產生不良刺激。據說,像板藍根一類的染料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對人的健康有益。在迴歸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廣泛用來製作衣褲、被子、枕巾、桌布等與人體肌膚相親的用品,格外得到人們的青睞。
大理白族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白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織染文化。

但是,當前產業化的趨勢使部分傳統扎染技藝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間特色開始退化,汙染問題日益突出,市場經營滋生了對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植物染料板蘭根供不應求。在此情勢下,白族扎染技藝的傳承受到困擾。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大理傳統白族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文章轉載自:中國文化網

以下為網友們用白族扎染桌布DIY成漂亮的衣服圖選:

白族扎染技藝 第5張
白族扎染技藝 第6張
白族扎染技藝 第7張
白族扎染技藝 第8張
白族扎染技藝 第9張

白族扎染技藝 第10張


[db:qq]圖片文章來原自新浪部落格博主原創,感謝作者授權轉載,轉載請務必保留博文原地址:
_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ranbu/77vz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