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染布 >

神奇的白族扎染—板藍根原料

神奇的白族扎染—板藍根原料

神奇的白族扎染—板藍根原料

扎染的製作

板藍根是一種清熱消炎的藥材,還在李時珍的時代,中國人就認識它並使用它了。令人意外的是,在明末清初,雲南社會經濟大規模發展的年月裡,大理的白族人將它用作了染料,先只是將生白布染藍,後來學著紮上布,簡單染出一些花樣,裝飾日常生活裡需要的用品,如手帕、頭巾、窗簾、門簾之類。

染著染著,染到今天,已經成了一項蜚聲世界的民間傳統工藝,而且將文化、藝術和市場結合為一體,形成了頗為壯觀的民族文化產業,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

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裡,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了。

隨性的藝術

中國的染布藝術我只見過東部的“甲纈”和貴州苗族的“蠟染”。雲南大理白族搞的卻是“扎染”。扎染說簡單並不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不到哪兒去。

扎染的主要染料來自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屬多年生草本,開粉色小花,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先將之泡出水,注到木製的大染缸裡,摻一些石灰或工業鹼,就可以用來染布。

被染的布一般就是生白布,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村裡的婦女將布領去,用細緻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

染的程式也不復雜,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反覆染過幾次後,取出晾乾,拆了線熨平整,就是一塊帶各樣圖案的扎染布。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這跟燒製陶器的道理一樣。

歷史沿襲

用板藍根染出的布,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而含蓄,不僅不怎麼褪色,據說對面板起消炎作用。這樣的好東西,當然受到大家的喜愛。於是,它們大量出口到日本、歐美、東南亞各國及地區,全國各地也十分暢銷。

離下關三十八公里處、滇藏公路旁的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自然村,這裡不僅因為蝴蝶泉而聞名,還因為一直沿襲著當地已有三百餘年曆史的扎染傳統制作。

家家門外石板路,戶戶門前有流水,是周城白族村莊的特色。密如蛛網的石板路,汩汩的泉水順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古樸而又幽靜。巷道兩側一幢幢白牆青瓦樓房,是周城白族的傳統石牆土木結構建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不會倒”是這種建築特徵的寫照。周城民居通常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

昔日周城白族先輩們趕馬馱貨走夷方、下海捕魚都成了老人擺古的話題,但周城的白族經商和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古老傳統習慣一直沿襲著。從十幾歲的小女孩到年逾花甲的老奶奶,人人會扎布。隨便在村裡走走,都可以看到或老或幼的婦女們埋頭扎線的景象。

神奇的白族扎染—板藍根原料 第2張

扎染時用的染缸,裡面是板藍根

用“扎染”鑲滿大理城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大理扎染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起碼有數百種之多,而且各種尺寸大小都有,甚至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據說還有用“草木”染的其他顏色的扎染製品,它們就像鋪天蓋地的色塊,鑲滿了大理的各個旅遊景點。

扎染是白族姑娘們的“專利”,而在大理周城,還活躍著一批特殊的女“掮客”。她們遊蕩於大理的小巷大街,一見陌生遊客,則主動上前介紹並熱情帶客人去她們家的染坊看貨。這些流動的商販,倒成了當地的一道風景。

現在,扎染布不僅遠銷世界和全國各地,而且被形形色色的遊客帶回各自的家鄉。而大理一帶的白族婦女仍喜歡戴一方自己染的扎染布,一到趕街的日子,藍藍的、花花的一大片,晃得像開滿野花的原野。

白族扎染溯源

在雲南,扎染主要盛行於大理白族地區。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製品、圖案古樸典雅,線條飄逸灑脫,顏色樸實,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形成獨特的民族風格。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始於公元前二世紀。據《實儀錄》載:“漢年間有染纈色法,不知何人所造。”從《南詔國傳》和《張勝溫畫卷》中人物的衣著服飾來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採紋秀”。特別在盛唐時期,扎染已在白族地區成為民間時尚,扎染製品也成了向皇帝進獻的貢品。

周城位於雲南大理古城北二十三公里。全村居住一千五百餘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

白族扎染的製作

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曾生動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大理白族地區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而為板藍根居多。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

製作時,根據作者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行浸入染缸裡浸染。如此反覆,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這些圖案多以圓點、不規則圖形以及其他簡單的幾何圖形組成。構圖嚴謹,佈局豐滿,多為二方或四方連續紋樣。

白族扎染取材廣泛,常以當地的山川風物作為創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在浸染過程中,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若蟬翅,似夢似幻,若隱若現,韻味別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ranbu/0k0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