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染布 >

純淨柔和 植物草木染、植物染知識

純淨柔和 植物草木染、植物染知識

純淨柔和 植物草木染、植物染知識

草木染,亦稱植物染,採用天然植物、中藥材、花卉、蔬菜、茶葉製成染料,為織物染色。藍染、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等均屬此類。草木染取法自然,無汙染,染出的織物色澤純淨柔和,散發草木清香。初經水洗,雖略有褪色,但正如歲月漂洗後的顏色,有一種寧靜的、生活的味道。

純淨柔和 植物草木染、植物染知識 第2張

草木染所賦予織物的奇特之處在於,其一,變幻的自然色澤。植物染料取材山川大地,因季節、因時間、因氣候、因地域各種因素,使萃取出的染液呈現出不同的色澤,沒有絕對的重複。其二、草木自有的沉靜安詳氣質,兼有的藥用避邪功能,使織物獨具味道。如扎染常用的板藍根,染藍衣物同時,對肌膚還可殺菌解毒;染黃的艾草,除了是民間傳統辟邪之物,還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其三,相對於化學染料,草木染給予地球的是,人與自然的良性迴圈。給予人類的是,植物純淨的材質,給肌膚自由的呼吸,讓身體迴歸自然。 所以有說:“真正的草木染,是藉助草木本身的力量,順應自然四季變化,依節令時令行事,染出來的顏色,才是具有生命力、活的草木染。”讓我們先回到化學染料發明之前的數千年前,看一看,最初的染色是怎樣開始的。

純淨柔和 植物草木染、植物染知識 第3張

翻開字典,可知,“染”字,由水,木,九組成。形聲,則從水,雜聲。會意,則從水,從草木染,亦稱植物染,採用天然植物、中藥材、花卉、蔬菜、茶葉製成染料,為織物染色。藍染、扎染、蠟染、藍印花布等均屬此類。草木染取法自然,無汙染,染出的織物色澤純淨柔和,散發草木清香。初經水洗,雖略有褪色,但正如歲月漂洗後的顏色,有一種寧靜的、生活的味道。

純淨柔和 植物草木染、植物染知識 第4張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在一次無意中發現,山野中的草木之根、莖、葉、皮經溫水浸漬後,可提取染液。之後在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先人逐步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提取、染色技術。軒轅黃帝時代,已開始用草木之汁染色製衣。到了周代,植物染達一定規模,宮廷中設有專職官吏“染人”掌“染草”之職,供浸染衣物之用。“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篇》此句在我國可謂路人皆知,但恐大多數只知其義,不知其本意:其實就是指用藍草製成的靛藍,可染出更青的顏色。草木染在唐朝,已達到鼎盛,成為當時社會最主要的染色技術方法。大量經草木染色的色彩絢麗的絲綢織物,通過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西亞、地中海和歐洲,鑄就了古代中國絲綢的輝煌,植物染技藝也隨之傳播至日本各國。

然而,歷史長河滾滾而去。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環境的惡化,城市的喧囂,使人類逐漸遠離了最初的寧靜與自然,日益浮躁與不安。而與人類肌膚最親近的衣物,也在化學染織物靚麗的外表下,使人們忘卻其對健康的傷害,失掉了最初的自然本色。沿用了幾千年的草木染,面臨的現狀卻是,傳統染色技藝已斷層,草木染知者甚少,只有在一些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尚有存在。凝聚了無數先人經驗、智慧和傳統文化的草木染技藝,甚至還要從日本學習。扼腕嘆息時,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社會繁雜,人們正渴望迴歸自然、追求簡樸生活,植物染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相信取之自然,還於自然的草木染之美必將再現。

那時,我們會發現。天,這樣藍。樹,這樣綠。顏色,原來可以這樣的自然和美麗。

草木染棉麻布的染色前處理精煉處理棉麻坯布或坯線需要把裡面的雜質去掉才可以進入染色。這個過程叫“精煉”。精練過的棉麻,線材可用2-3%的燒鹼當主精練劑,再加布重0.5%左右的洗衣粉當作輔助精練劑,。用布重20-3-倍的清水,放入不鏽鋼鍋中煮煉1小時左右,煮時要不斷翻動,煮後充分水系,然後晾乾即成。做過此過程後不必再做退漿。退漿處理市面上買回的成品白布,在整理過程中都加了漿料,在染色前必須做退漿處理。方法是:將要染的布料放入熱水(60度左右)浸泡半天,並加以翻動,使漿料溶解,在放入洗衣機中,加入洗衣粉,如一般洗衣程式洗滌,清洗乾淨後即可去除漿料,也可以用手搓揉,沖洗乾淨後晾乾即可。如想快速一些,可加適量的洗衣粉及布重20-30倍的清水放入不鏽鋼鍋中煮煉30-60分鐘,煮時要不斷翻動,煮後充分水洗,洗後晾乾。豆漿處理蠶絲,羊毛等動物纖維主要為動物蛋白質,與天然染料和媒染劑可以產生非常良好的結合,染色效果好,所以不必再經過其他處理而直接染色,而棉麻纖維則不然,它們和媒染劑及天然染料之間缺乏親和性,所以在染色之前可以用生豆漿浸泡處理,使棉麻布料充分吸收蛋白質,處理後充分晒乾,再用來染色,可以得到較好的染色效果。生豆漿可以在超市買到,直接用不必加水;也可以自己在家裡用豆漿機制作,水量為黃豆量的8-10倍,如一般豆漿做法,注意:千萬不要煮熟!先將布料放入生豆漿中浸泡,要不斷翻動搓揉,以免蛋白質區域性凝固;浸泡一次越20分鐘,然後將布料擰乾扯平,再晾晒。若要效果更好,晒乾後可以再重複一回。注意:豆漿處理最好在大晴天進行,否則容易發黴。處理好的豆漿布應保持乾燥,以免因潮溼而產生黴點。洋蔥皮是一種很好的染色材料,只要能在市場收集到一些廢棄的洋蔥皮膜,就可以輕易地染得帶橙味的黃色。一.染材:洋蔥皮200克(幹)將在市場或超市撿來的洋蔥皮外層(最薄的有鱗片的那種,顏色越深越好)用清水洗淨,晒乾。二、媒染劑:明礬粉5-10克,生石灰50克。

三、用具:不鏽鋼鍋(直徑約36-38公分)1個玻璃棒2支,或竹筷一雙爐子一個(煤氣爐,電磁爐,電爐均可,最好可調溫的)磅秤1臺(秤布用)量桶2個、塑料水桶(大)4只、水瓢2個濾網、濾布各2個晒衣架、晒衣竿耐熱手套2付、塑料手套1付(橡膠材質)白色塑料繩(扎染用)四、材料:小方巾若干條(薄棉)每條方巾重量約25-45公克,白布或白色手帕也可以。願意染絲巾的可以準備白色絲巾(真絲的,化纖的不行)。今天以白色棉布一塊做簡單的扎染。具體的染色步驟如下:一.染料提取1.將收集回來的洋蔥皮膜用清水洗過,以去除部份殘留的沙土,取200克然後置於不鏽鋼鍋中,加入2000克(2升)清水後升水煎煮以萃取色素,萃取時間約為水沸後三十分鐘,共萃取二至三回。2.將各次萃取後的染液經細網過濾後,調和在一起作為染浴使用。二.染色.被染物先浸泡清水,加溫煮10分鐘,清水漂洗,擰乾、打鬆後投入染浴中染色,染色時升溫的速度不宜過快,並隨時玻璃棒或竹筷加以攪拌,煮染的時間約為染液煮沸後降溫保持半小時。三.媒染1.媒染劑配備:明礬5克加水1升,石灰30克加水1升。2.取出被染物,擰乾後進行約半小時媒染。3.經媒的被染物再入原染浴中染色半小時。加點食鹽以用於固色。4.煮染之後,被染物取出水洗、晾乾而成。5.將布料在染色前放入豆漿中浸泡也有好效果,大家不妨試試。四.注意事項:1..洋蔥皮的色素濃度較高,染色時以被染物的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己可染到相當的濃度。2.沒有媒染劑的可以不用。蠶絲的染色較明亮:無媒染、明礬媒染呈橙黃色,石灰媒染呈紅褐色。棉的染色色調和絲基本一致,但明度都較低些。3.由於初學者沒有布料做前處理的經驗,儘量採用市面上有售的本色白布,漂白的雖然也可以,但有漂白粉處理的不利於環保。有布料處理經驗的可以採用白坯布自己做前處理再染色效果更好。3.扎染圖片僅供參考,沒有經驗的可以不做扎染或做最簡單的扎染。草木染,是利用草木之汁染制纖維的方法。早在商周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相當水平的這種染色技術。從當時染草的品種、採集、染色到管理的文字記載中得知,周禮天官中有染人官職,掌管染絲帛,也有掌管“染草”之職。“掌以春秋斂染草之物,以權量之,以待時而頒之。”並建立了一套完整管理制度。草木染所採用的植物有:茜草、紅花、蘇木、藍草、桅子、槐米、紫草、藎草、黃柏等。在詩經中“綠衣黃裳”“青青子衿”“我朱孔陽”“君子不以紺緅飾”“載玄載黃”這些詞句表明這些色彩在當時社會普遍流行。秦漢時,染色已基本採用植物染料,形成獨特的風格。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綠色類的凍綠(亦稱中國綠);藍色類的藍草(靛藍);黑色類的皁鬥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草木染也稱植物染色。由於天然染料分子結構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對於蛋白質纖維、纖維素纖維而言,染色方法主要有無媒染,先染後媒,先媒後染,同媒染色等。最佳染色工藝應該依據染料性質來定。

媒 染 法:(一)媒染作用什麼叫媒染,媒染是利用載體對纖維沒有親和力的某些染料色素,使其染料染於纖維上,這種載體稱為媒染。草木染工藝中,許多從植物裡提取的色素,對纖維親和力不是很強,這種植物染料在纖維上得色不高,色牢度較差,要提高色素與纖維較好地結合必須通過一些礬類物質的介入,這種媒介物稱為媒染劑。傳統的草木染媒染劑通常有白礬、皁礬、膽礬等,通過這些媒染劑的媒染,使纖維上色量增加,同時也提高了染色的固色作用。(二)媒染劑的品種與應用白礬,又名明礬,學名:硫酸鋁鉀,化學式KAl(SO4)2?12H2O。白礬無色,八面晶體,溶於水,起水解作用而生成氫氧化鋁膠狀沉澱,常作淨水劑與媒染劑。在植物染料染色應用中有強吸附性,為古代染工常用,故宋應星《天工開物》:“投礬化之,以之染物,則固結膚膜之間。”周代用植物茜草染紅,必用明礬作媒染劑。《明會典》中記載,用蘇木水加白礬染紅,槐花與靛藍水套染綠色,媒染時必用明礬。《天工開物》中:“木紅色,則用蘇木煎水,入明礬。”“大紅官綠色,槐花煎水染,藍澱蓋套色,淺深皆用明礬。”古代許多實踐經驗證明 使纖維染鮮亮色時,多選擇明礬作媒染劑,能保持色素原來色澤的感覺。皁礬,又名綠礬、青礬,學名:七水硫酸亞鐵,化學式FeSO4?7H2O。此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易溶於水,不溶於酒精,在乾燥空氣中即風化,在溼空氣中迅速氧化,表面生成黃棕色的鹼式硫酸鐵。《天工開物》中記述了,染“紫色,用蘇木為地,青礬尚之。” “茶褐色,用蓮子殼煎水染,複用青礬水蓋。” “油綠色,用槐花薄染,再加青礬蓋染。”以上都說明在染色中青礬的應用是很廣泛的。青礬在草木染染黑色中是最重要的一種原料,它與鞣質(如橡斗、慄殼、蓮子殼、五倍子、柿等植物中含有豐富的鞣酸成分)可生成深黑色的化合物,也常與其他植物染料套染成深黑、深青、深紫色。《淮南子?俶真訓》:“今以涅染緇,則黑於涅。”古染黑,主要有三種形式:①紅色蘇木、茜草染液染色,復染7—9次,明礬青礬媒染。

②紅色與靛藍套染,用青礬蓋。③用蓬殼、慄殼、五倍子、柿、橡斗含鞣酸,用青礬媒染。這裡所說染黑,少不了青礬。青礬,是含硫酸亞鐵的礦石,“涅,礬石也。”為皁礬。歷代也有人制造“鐵漿”用於染黑,“以生鐵噴水,即堪染皁者。”也“以鹽水灑之於醋甕中陰處埋之。”“將鐵薄片,置於米泔水或浸入醋中。”各種染皁鐵漿創新之舉、力求染黑技藝更完美,媒染劑的營造帶來黑色染制業興旺與發展,這也說明青礬在染黑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隨著人們對事物認識提高,利用新的染料資源,找到含有高鞣酸的植物與青礬媒染,染黑更深。因此,從過去直觀選用有色素植物復染、套染染黑的思路,拓展到無色鞣質的利用,如鞣質含量較高的五倍子為主要植物染料,親水性較好,易溶於水呈膠狀溶液,能上染,與青礬媒染耐光、耐洗牢度都有所提高。這種染黑技藝的進步,對草木染的發展產生很深遠的影響。青礬還用於靛藍染色,靛藍不溶於水,民間有習俗用皁礬石灰法,它可以將靛藍還原為易溶於鹼的靛白,供布吸收染色,經空氣氧化成不溶性靛藍色澤。青礬在這裡不是被當作媒染劑來使用的,而是作為靛藍染色的助染劑。膽礬,又名藍礬,學名:五水硫酸銅,化學式CuSO4?5H2O。藍礬在農藥、印染領域廣泛使用,作為一種良好的殺菌劑,可防治多種作物的病害。在古代染坊中作為媒染劑大量應用。在戰國,藎草放在銅器中煎煮,其汁為綠色,於是人們總結出用藎草染綠的媒染劑確定為含銅鹽的藍礬。藎草本身汁液為黃色,染出的黃色纖維只有通過藍礬媒染才能顯現出鮮豔的綠色來,藍礬成為當時染綠必不可少的原料。由於藍礬媒染色彩鮮明,方可與其他植物染料拼色或套染,有時與明礬並用可得意外的純亮色彩。草木染中使用的媒染劑在古代有明礬的鋁媒;皁礬的鐵媒;膽礬的銅媒。如今選用錫媒、鋅媒也拓展了媒染劑的領域,也有學者將草木灰、鹼、酸等物質歸類為媒染劑,總之能使植物染料產生新的色彩、上色提高、牢度好,對人體又沒有危害的新資源,是我們研究和發展草木染的必由之路。( 三)先染後媒先用植物染料直接染制纖維,然後用媒染劑媒染髮色,這一過程稱為先染後媒。染色與媒染操作時,是分別在染色缸和媒染缸中進行。先染後媒這種方法能保持染液不被汙染能持續復染,由於染缸中沒有其他雜質,再新增新鮮染液可反覆續染,達到節約成本,提高染液的重複利用率。(四)先媒後染其程式,先將纖維在媒染劑中浸泡,再將媒染過的纖維放入植物染料中染色,這種方法稱為先媒後染。這與先染後媒染在操作程式上不同,體現在先媒,還是後媒。程式的變化使其產生的染色效果也有所不同。纖維先媒比後媒上色要飽和些。可是,由於先媒的纖維上會含有餘量的媒染劑成分被帶進染液中,原液會造成提前媒染而沉澱,因此損失了原液的純度,必將影響植物染料原液染色效果。採用先媒染還是後媒染?要取決於人們對纖維上色的要求和視草木染料色素本身特性而定。古代染工在豐富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出符合實際需要的染色工藝程式,來決定先媒後染或者先染後媒。

復 染 法在周代,草木染大量應用,染色的程式及染色的顏色名稱,都有明確要求並建立了必要的規章,規範了當時染色行業嚴格的技術管理。《爾雅?釋器》中對草木染染紅進行這樣描述:“一染謂縓(quán)、再染謂赬(chēng)、三染謂纁(xūn)。”這縓——黃赤色,赬——淺赤色,纁?——絳色,說明纖維染三次,顏色一次比一次深重。植物染料本身與植物纖維親和力低,染一次只有少量色素吸附在纖維上,要染深色,必須反覆多次浸染,色素才可能較多地吸附與聚結,達到深度的要求。古代染工為了每染一次便於掌握染色深度,規定每染一次色就有一個色名的習俗,以此確定染色標準。《釋器》:“一染一入,色名縓。”染二次則比第一次深一度,稱赬,染三遍稱纁。《周禮?鍾氏》中說:“三染謂纁(xūn)、五入為緅(zōu)、七入為緇(zī)。”於是紅色系列復染呈現從淺黃赤色到淺赤色、絳色,再從絳色到紫色,最後加深至黑色。這種同一色系反覆染色達到深色的方法稱為復染法。紅色系列的復染技藝如此豐富多彩的變化,同樣體現在藍色系列的復染之中,作為靛藍染藍生產,染缸分淺色缸和深色缸,以江蘇如皋明、清時期鄉鎮染坊習俗,頭染為魚白、月白,再染為淺月、毛月、魚藍、中藍。深缸的頭染為雙藍,再染為又藍、紅青。有的鄉村染坊把復染名稱更為通俗,染一遍色謂一釐頭,再染謂二釐頭,以此順推三釐頭、四釐頭……。以上草木染復染技藝,大到官營,小到鄉坊,都有一套染業俗規,以此規範管理。套 染 法現在的印染工廠染色是根據樣卡(色卡)要求,通過染料不同量的比例拼色。配製成染液,將面料進缸一次性染色。而在古代,纖維上的各種色彩---間色,是採用多次在不同的植物染液裡套染來完成的。套染工藝是先染一色後,再套染另一色,產生第三色的效果。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講:“天青色,入靛缸淺染,蘇木水蓋。”說明染紫青色時,纖維先在靛藍缸中染淺藍,然後在蘇木紅色染料中套染,即成天青色。“大紅官綠色,槐花煎水染,藍澱蓋。”天然植物染料本身沒有綠色染料,這裡染綠,要纖維先用槐花染成嫩黃色,然後再用靛藍套染,經空氣氧化,以黃套藍即成綠色。傳統的套染工藝正是遵循色彩構成原則,黃+藍=綠、紅+黃=赤、紅+藍=紫,以原色與間色的規律和基本要素來指導生產。

氧 化 還 原 法草木染大都是染色後經媒染處理,使其色素沉澱附著並固結於纖維上。唯獨靛藍染色與其他植物染料染法不同。藍靛染色採用的是氧化還原法。藍染後,纖維出缸時呈黃綠色,一經空氣氧化,纖維立即轉變成藍色。藍草染藍在古代商周時期,應用相當普遍。《齊民要術》中北魏賈思勰對藍草制靛作了系統總結,並對靛藍染色作了介紹。染色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呈鹼性,配成染液使之發酵,把原來的靛藍還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於鹼性溶液之中,因此纖維上色,染完經空氣氧化成藍色。染藍也需要多次復染才能達到深度,才能“青勝於藍”。纖維的紅中偏紫、綠中發青的體現,都離不開靛藍與其他植物染料套染的結果。雖說染藍工藝經過從制靛、發酵、還原靛白、復染、套染複雜的過程,藍色作為三原色中不可缺少的主色,在創造絢麗多彩的纖維世界裡,它與其他植物染料配伍效能較強,利用靛藍套染、拼色的廣泛應用,靛藍的存在為草木染技藝發揮著重要作用並保持著重要地位。以上來自_

用現在的化學染劑都染到快吐血了,更加不要說草木染了,不過能科普就好,染料子真的是個考驗耐心和體力的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ranbu/6lw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