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習俗 >

歲時禮俗 粽葉飄香五月五—端午節

歲時禮俗 粽葉飄香五月五—端午節

歲時禮俗 粽葉飄香五月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重要及盛行的節日之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列為民間三大民俗節慶。端午節有許多的別稱:

‧「端」有開端、初之意,故端五也就是初五;古時「五」與「午」同音,又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所以又稱為「端五節」、「重五節」、「重午節」。

‧南北朝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也叫「浴蘭節」。

‧在唐朝時,因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大臣為了討好皇帝,迴避「五」的字諱,正式把端五改為端午。

‧因這天午時為「天中節」,午時即為「陽辰」,故又稱「端陽節」。

‧有的地方亦稱為「女兒節」、「五月節」、「五日節」、「肉粽節」。

‧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稱「詩人節」;因懸掛菖蒲避邪,又稱「蒲節」等等。

歲時禮俗 粽葉飄香五月五—端午節 第2張
粽子是端午節不可少的應節食品。

源於全民驅瘟防疫保健

端午節最早是源自於古代袪疾除疫、避瘟驅毒的習俗。端午節時值燠熱的農曆五月天,暑氣盛、氣溫高、溼氣重,正是蚊、蠅、毒蟲和細菌最易蔓延孳生及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所以古人把五月視為「惡月」或「百毒月」,五日視為「惡日」,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月之最,因此衍生許多驅瘟避疫的民俗活動,在這天提醒大家防疫健身,以祈求身心平安。

端午節不僅別稱多,相對的其傳說、習俗也不少: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力主變法圖強對抗秦軍,可惜楚王不聽還把他撤職,並聽從奸臣讒言將他流放異域;不久楚國京城被秦國攻破,憂國憂民的屈原悲痛之餘,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以身殉國。屈原深受楚國百姓愛戴,他死後漁夫划船遍尋不著他的屍體,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的軀體,民眾用粽葉把包了飯、肉、蛋等食物丟入江中餵食魚蝦。後來古人借划船驅散魚群,用米飯包成的粽子投江餵魚保護屈原軀體,而後演變為端午節龍舟競賽及吃粽子的風俗,用以紀念屈原盡忠愛國的節操。

歲時禮俗 粽葉飄香五月五—端午節 第3張
龍舟競賽是端午節最重要得習俗之一。

神話白蛇傳

傳說有千年修行的白蛇白素貞,為報恩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感人愛情故事。端午節當天白素貞被逼飲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差點嚇死許仙。因此,後人認為端午節喝雄黃酒可避邪解厄,如果小孩不敢喝酒,父母也會用雄黃酒在他們額頭上抹上一個「王」字,祈求平安不受邪毒侵害。不過雄黃含有劇毒,最好不要輕易飲用、塗抹。

紀念孝女曹娥

少女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因父親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日夜沿江哭尋父屍,經過十七天還是找不著,傷心欲絕下她便投江自殺;五日後恰逢五月五日,眾人驚見她抱著父親浮出水面,鄉人為紀念她的事蹟而祭之。於是,後人便在她投江處建了曹娥廟,曹娥尋父之江稱為曹娥江,她住的鎮改名為曹娥鎮,以此感念她的孝行。

懸掛五瑞袪疾防毒

古人會在端午節將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山丹、胡蒜製成人形或虎形掛在門上,稱為艾人或艾虎;也有的製成花環、飾品, 因氣味芳香,外觀美麗,小孩婦女都爭相佩戴。這五種植物用於中醫,不僅能入藥也具治病療效,平時也有驅蟲防毒的功效,所以不管是插在門上或帶在身上,目的都是為了殺菌防蟲毒,並期望能驅邪保健康。
掛菖蒲、艾草有個民間傳說。唐朝時發生黃巢之亂,當時烽火漫天,百姓紛紛逃難。有一天黃巢經過一個村莊,看見一婦人懷裡抱著較大孩子,手上卻牽著較小孩子,與一般逃難人不一樣,黃巢不解就追問她。婦人不認識黃巢,含淚指著懷裡孩子,告訴他這是大伯的孩子,手牽的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情況危急無法兼顧,她打算犧牲自己的孩子,以保護大伯的唯一骨肉。黃巢聽了萬分感動,告訴婦人只要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草就能避開黃巢的軍隊。後來婦人把這訊息告知村人,全村百姓也因她的義行而獲救。

掛鍾馗像驅魔鎮邪

傳說唐明皇有一次染上瘧疾,在病中夢到一大鬼追著一小鬼,而小鬼正在偷取明皇的東西,最後大鬼把小鬼抓住並吃掉。明皇大聲喝問,大鬼告知,他叫鍾馗,
因面貌醜惡,應考時落第便自殺了,今特來幫明皇除妖魔。明皇一醒瘧疾也不藥而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依夢中情景,繪出鍾馗抓鬼圖,並在端午時張貼以驅妖除魔。所以鍾馗被稱為「抓鬼大帝」或「端午之神」。

戴香包、午時立蛋、打「午時水」
端午節在小孩身上掛香包(用綢布縫製,內包香料、檀香),據稱可驅瘟防疫保平安;若能在午時把蛋直立起來,來年會有好運道;而在午時所取的井水稱「午時水」,不僅久放不壞,還可治百病。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suiyue/laoxisu/3q3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