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剪紙 >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包頭剪紙是中國民間的一種剪紙藝術。它是西口文化的延續,吸收了北方遊牧和中原農耕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具有別樣的塞上風情。包頭民間剪紙被專家們形象地稱之為“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展的史書”。2010年,“包頭剪紙”成功申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剪紙藝術品牌。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包頭市剪紙藝術歷史悠久,土右旗剪紙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從事剪紙的大多為農民,他們自畫、自剪,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很多剪紙藝人甚至把二人臺、民歌等題材也搬到了剪紙中,樸拙之中盡顯鄉土風情。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2張

民歌二人臺搬上剪紙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紅燈掛在大門外,單等五哥他上工來……”這首土右人耳熟能詳的民歌《五哥放羊》,被今年65歲的曹銀鳳老人做成了剪紙。用時半年多,曹銀鳳用14幅剪紙反映了民歌《五哥放羊》的全部故事內容,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完整的發生在土右旗毛岱村的愛情故事。

曹銀鳳創作《五哥放羊》,完全憑著想象構思圖樣。她聽老一輩人講過去那個時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再結合民歌中的描述,專門在剪紙中加入了舊時的插鎖、牛鼻子鞋等物,並形象地加入了蜘蛛網、放羊鞭、羊剷剷等畫面,生動地給人們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場景。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3張

事實上,在土右旗,將二人臺、民歌等內容搬上剪紙的還不止曹銀鳳一人。比如土右旗職教中心的美術教師賈振國,也以《五哥放羊》為題材創作了多幅剪紙。二人臺《走西口》、《送情郎》、《拜大年》、《那是個誰》等都成為他創作剪紙的素材。剪紙中透著鄉土氣息

事實上,土右剪紙分佈區域很廣,幾乎在每一個村莊裡都有會剪紙的婦女。每逢春節、二月二、端午節等重要的節日,人們都會用大紅紙剪出花鳥魚蟲、福字、喜字、傳統人物、民俗故事情節等各種內容的窗花,貼在窗戶、牆壁、家門和車上,以烘托喜慶熱鬧的氣氛。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4張

張麗 《走西口》

許多土右旗剪紙都是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點彩剪紙,許多不同的剪紙技法為土右旗剪紙藝人廣泛嘗試。在土右旗,從事剪紙的大多為農民,他們自畫、自剪,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郁。土右旗剪紙構圖樸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逼真,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5張

目前,土右旗的剪紙愛好者及創作藝人數量眾多,有代表性並長期進行剪紙藝術創作的人才就有十幾位,如曹銀鳳、羅海燕、賈振國、王春元、張春鳳、史強英、米妮莎等,都在近幾年獲得過國家級大獎。

為了讓土右旗剪紙得到更好地普及、推廣及傳承,土右旗旗委、旗政府下了不少工夫。曹銀鳳剪紙文化大院已被土右旗文廣局正式掛牌,曹銀鳳已經收30多名剪紙愛好者為徒弟,其經營的剪紙藝術商社已成為全旗訂購、銷售剪紙藝術作品的重要場所。賈振國則在土右旗職教中心搞起了剪紙培訓課,帶動該校近80名師生搞起了剪紙藝術創作。與此同時,他創辦的“振國畫室”利用星期天進行校外美術課程輔導,讓180多名學生受到了剪紙藝術教育。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6張

傳統剪紙更具魅力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剪紙還很受歡迎。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進步,彩印、彩噴技術廣泛運用,農家窗櫺間的窗花在凋零,洞房喜花在蛻變,傳承了千百年的剪紙民俗在急速走下坡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進一步挖掘、保護和普及推廣土右旗剪紙,土右旗旗委、旗政府花了很多心思。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7張

土右旗旗委、旗政府組織人員在全旗範圍內對剪紙人員進行大普查,登記造冊,對有價值的民間剪紙作品進行收集,成立土右旗剪紙協會,舉辦剪紙展覽,並出版剪紙作品畫冊。土右旗文化館還定期舉辦民間剪紙藝術培訓班,集中組織民間藝人進行交流,免費培訓群眾愛好者。同時,還在文化旅遊市場中出售土右旗民間剪紙,在全旗所有銷售民族產品的旅遊點設立銷售民間剪紙的攤位,以此帶動剪紙藝術走向市場。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8張

老包頭剪紙文化源遠流長

⊙記者趙永峰 

東河區的民間剪紙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的“老包頭”(今東河區),昔日的“老包頭”以“水旱碼頭、塞外通衢”著稱,地域的優勢吸引了大批口外人“走西口”到包頭落地生根,這裡成為了口外人的發祥地,也鑄就了百年晉商的輝煌,隨著口外人越來越多,剪紙藝術就此落戶並傳承至今。東河區的民間剪紙藝術作品屬黃河流域民間原生態剪紙,作品以系列主題剪紙、炕圍花、窗花、團花、枕花、喜花、壽花、生肖、彩貼剪紙為主,這些剪紙都保留了濃郁的鄉土氣息,以民俗民風、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並與草原文化相結合,作品呈現出別樣風情。

近年來,東河區積極開展民間剪紙藝術挖掘、弘揚、保護。自2008年開始,全面對東河區的剪紙藝術進行了挖掘和整理,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先後成立了以剪紙藝術為代表的“東河區民間藝術協會”,舉辦了“東河區民間藝術論壇”,在大力扶持和培養剪紙藝術人才的同時提供場地開設剪紙活動室,圍繞“老城東河”悠久的歷史底蘊和人文資源,結合民間剪紙打造出了具有東河特色的剪紙文化品牌。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9張

東河區的剪紙藝人較有特點和代表性的有:張麗、郭愛賢、郭孝鳳、施躍進、春梅(老)、劉春梅(小)、閆秀珍、張俏佳、邢貴銘、曹蘭香、張素芳等等,他們的剪紙藝術作品屬黃河流域民間原生態剪紙,東河區將所有剪紙人才全部納入組織,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依託區民間藝術家協會組織加大東河區民間剪紙人才和剪紙作品的挖掘搶救力度,建立人才檔案庫,對瀕臨失傳或即將流失的剪紙藝人和剪紙作品進行有效保護,對剪紙藝人給予一定的支援,幫扶剪紙藝人開辦個人工作室,對即將失傳的剪紙作品圖樣進行調查走訪,做好繪樣留檔工作。使民間剪紙藝術從群眾自發組織、自娛自樂的鬆散狀態向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的良好狀態發展。同時,東河區積極為剪紙藝人搭建良好的展示、交易平臺,推動藝術創作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傳承上,東河區將有計劃地在各大專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廣泛開設民間剪紙興趣班,並利用社群、村鎮的文化站、文化室、文化大院開闢更多的剪紙藝術陣地,積極組織剪紙藝術人才走進學校、社群、村鎮舉辦民間剪紙培訓班,將民間剪紙藝術有序傳承。

2010年年底,東河區委宣傳部邀請攝影家為全區民間剪紙藝術家創作的優秀作品進行了拍攝,目的是開展剪紙藝術精品創作工程,打響包頭剪紙品牌。目前,東河區依託西口文化資源,與相關專家合作,組織開展《走西口》主題剪紙創作系列活動,已完成《走西口》、《雁行者》、《拉駱駝》、《跑河路》、《攬長工》、《想親親》等六個部分的設計創作,東河剪紙正以嶄新的面貌示人。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0張

“剪紙之鄉”古鎮麻池煥發別樣魅力

⊙記者王曉燕

麻池鎮作為我市著名的文化古鎮,民間剪紙種類複雜,形式多樣,整體造型粗獷樸實,文化內涵豐富,極具大草原通達疏朗之藝術特色,從中可看到北方遊牧民族生存信仰的圖騰符號,也可看到以中原為基礎的農耕文明在草原上紮根發展的具有隱喻與象徵性的吉祥圖符,更可貴的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碰撞後流變再生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民俗生活,用象徵性的剪紙圖形表現了出來,麻池鎮剪紙是獨具地域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麻池鎮剪紙藝術愛好者眾多,其作品形態各異,豐富多彩,尤其是剪紙老藝人邢義忠作為其中的典型代表,被人們稱為“鄉村剪紙王”和“新農村巧手藝人”,在他的帶領下,麻池剪紙藝術得到了發展和傳承。在鎮政府的支援下,一些剪紙老藝人還創立了剪紙文化大院———“邢義忠藝術剪紙苑”,作為麻池鎮剪紙藝術主陣地,培養剪紙愛好者,傳承剪紙文化,為實現“剪紙之鄉”開闢根據地,同時,2009年鎮政府把邢義忠老人請到學校,走入課堂在鎮中心校開設剪紙藝術校本課程。以授課的形式手把手把剪紙藝術帶到學生身邊。

麻池民間剪紙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性,當地所存原生態的民間剪紙為地域性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時下為了搶救、挖掘、整理、保護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麻池鎮政府的大力支援下,有關人員蒐集了大量的當地民間剪紙。在麻池當地,剪紙人的年齡涵蓋剪紙傳承的各個階段,古老的紋樣都出自年齡大的剪紙藝人之手。為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剪紙藝術,麻池鎮於2010年12月舉辦了“首屆麻池鎮民間剪紙藝術大賽”。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1張

今年4月份,九原區在市美術館舉辦了麻池鎮首屆民間剪紙藝術大賽優秀作品展,此次共展出160多幅作品,這些作品多以原生態剪紙手法見長,許多面臨失傳的傳統剪紙花樣也被髮掘並保留了下來。參展作者中年紀最大的80多歲,最小的7歲。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紅潔參觀了展覽後,鼓勵麻池鎮要走出一條傳統繼承與產業化發展有機結合的剪紙藝術發展之路。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2張

紅潔在參觀展覽時說,要將剪紙藝術作為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強做大,要通過一系列活動,推出一批我市優秀的剪紙藝術家和作品,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積澱,突出剪紙藝術的貼近性,努力形成包頭特色,打出“包頭剪紙”文化品牌。

如今,麻池鎮剪紙藝術向產業化發展已經成為了剪紙傳統民間藝術發展壯大的必然保證,麻池鎮黨委、政府通過各種渠道為剪紙的市場化運作創造條件,尋找了本地一家對麻池鎮窗花、婚慶類剪紙感興趣的禮儀公司,為該公司和各村剪紙藝人之間搭起聯絡的橋樑,由他們自願協商收購剪品的具體細節,初步將剪紙推向產業化方向。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3張

縱觀麻池鎮的民間剪紙,其歷史久遠,文化內涵非常深厚,從中可看到北方遊牧民族生存信仰的圖騰符號,也可看到以中原為基礎的農耕文明在草原上紮根發展的具有隱喻與象徵性的吉祥圖符,更可貴的是,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相碰撞後流變再生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民俗生活用象徵性的剪紙圖形表現了出來。如果說包頭民間剪紙是一部活著的中西部草原文化發展的史書,而麻池鎮的民間剪紙就是這部史書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目前,麻池鎮已將“旅遊興鎮”戰略列入了“十二五”規劃,秉承以歷史文化遊拉動生態旅遊的發展理念,著力打造“剪紙之鄉”的文化品牌,使麻池成為塞北名鎮。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4張

要紅霞 包頭剪紙傳奇女子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5張

人物簡介:要紅霞,1964年生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剪紙研究會理事,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包頭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現為包頭美術館副館長。從1984年至1990年,要紅霞在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兩地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作品還曾多次到美國華盛頓、日本東京、丹麥哥本哈根、泰國曼谷等地展出,其個人傳略已收入《世界名人錄》。

⊙記者吳艾霞攝影祝家樂

內蒙古包頭剪紙,包頭剪紙圖片欣賞 第16張

在包頭剪紙界,說起要紅霞可謂無人不知。她是赫赫有名的“草原剪紙四姐妹”中的一分子,如今活躍在包頭的許多剪紙名家都曾師從要紅霞。雖已封剪多年,然而,要紅霞的名字依然被人們所銘記。

因為她的個展

發現大批剪紙人才

要紅霞的太姥姥、姥姥、母親都會剪紙,所以她從小就能拿起剪刀剪窗花。上高中以後,要紅霞開始搞剪紙創作,經常給一些報紙和雜誌投稿。《包頭日報》和《包頭廣播電視報》都經常發表要紅霞的剪紙作品,這成為了鼓舞要紅霞不斷探索和創新的動力。

1981年,包頭市群藝館舉辦包頭市首屆剪紙藝術展,當時只有三四位剪紙者參與了展出,要紅霞便是其中一位。1982年,要紅霞高中畢業進入一家建築企業工作,工作之餘,她還堅持剪紙創作。1985年,要紅霞加入了中國民間剪紙理論研討會,對剪紙創作越發上心起來。

1988年,包頭市市委宣傳部和包頭市文化局為要紅霞搞了一次個人展覽。通過這次展覽,她結識了許多剪紙愛好者,包括後來的“草原剪紙四姐妹”中的劉靜蘭和孫二林。那時,大家都習慣於原生態的剪法,沒有更多地想過創新,大家驚歎於原來剪紙也可以搞展覽,而且還可以有許多新的剪法。於是,幾位喜歡剪紙的年輕人迅速地成為朋友,大家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包頭文化藝術界由此發現了一大批的剪紙者。

198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和內蒙古自治區文聯為要紅霞舉辦了她的第二次個人展覽,展覽在呼和浩特市舉行,通過展覽,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對剪紙給予關注。

因為她的探索

有了更多剪紙技法

要紅霞在不同時期嘗試了多種不同的剪紙技法。她說:“我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加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斷地探索、嘗試和豐富各種技巧,其實就是想讓剪紙更豐富一些,所表達的內容更多姿多彩一些。”

當然,之所以求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剪紙材料的日益更新。要紅霞說:“過去剪紙用的原漿紙大多顏色單一,人們剪紙所使用的紅紙多是刷色而成的非原漿紙。現在,隨著科技進步,原漿色紙逐漸變多,厚度增加,色彩豐富,怎樣把現在的剪紙材料和剪紙藝術結合起來,將紙質的厚度和色彩的純正度運用好,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經過反覆嘗試,要紅霞獨創了垛疊法,這種與傳統剪紙技法相逆的技法,可以將剪紙作品塑造得像浮雕一樣色彩豐富、層次分明。不過,這種技法卻要求剪紙者更加胸有成竹,必須得在創作之前有完整的腹稿。

因為她的存在

包頭剪紙聲名遠播

1994年,要紅霞認識了鄭蝴蝶,而後他們經常相互交流和切磋。到上世紀90年代末,要紅霞、劉靜蘭、孫二林、鄭蝴蝶四人的作品在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剪紙界將她們四人並稱為“草原剪紙四姐妹”。

2000年,中國美術館舉辦了“中國剪紙事蹟回顧展”,要紅霞、劉靜蘭、孫二林和鄭蝴蝶四人同時榮獲一等獎,引起了全國剪紙界非常大的震動,之後,“草原剪紙四姐妹”的稱號叫得更響了。

從1998年開始,要紅霞進入包頭美術館工作,主要分管培訓工作。在她的帶領下,包頭美術館專門開設了藝術特色班即剪紙班,如今活躍在包頭剪紙界的邢義忠、張麗、王兆剛、喬俊英等人都曾經是她的培訓班裡的學員。為了做好培訓,要紅霞還精心編寫了教材,到現在,她已經編寫並出版《怎樣學剪紙》和《中國剪紙創作與創新》兩本書。

後來,一大批的剪紙人逐漸成長了起來。要紅霞開始想,如果大家都搞創作,藝術推廣的事情就沒人做了。於是,2005年起,要紅霞封剪不再搞剪紙創作,而是更多地承擔一個剪紙活動的組織者和推廣者的角色。要紅霞開始充當我市每年各類大小剪紙展覽的組織者角色,通過展覽剖析和解決問題,幫助越來越多的剪紙藝人獲得成長,並逐步在國內外各類比賽中獲獎。要紅霞得意地說:“如今包頭剪紙參加全國大賽往往是作品入選率和獲獎率最高的,這得益於大家的同舟共濟。在全國剪紙界,包頭剪紙界的團結都傳為佳話,大家都覺得包頭的風氣真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jianzhi/gngz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