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文化創意 >編織 >

海派編織的先驅--鮑國芳手工教程

海派編織的先驅--鮑國芳手工教程

      提起海派編結,人們耳熟能詳的就是工藝美術大師馮秋萍和黃培英。然而,民國時期上海灘還有一位比以上兩位出道更早,編結技藝和社會影響堪稱與馮、黃並駕齊驅的編結大師,如今已鮮有人知。她就是海派編結當之無愧的先驅----鮑國芳。       鮑國芳,女,生卒年及籍貫等皆不詳。根據她發行的著作、個人照片及參與編結活動的年限推算,她的年齡應略大於馮秋萍(1911--2001)和黃培英(1913--1983)。
海派編織的先驅--鮑國芳手工教程
海派編織的先驅--鮑國芳手工教程 第2張
海派編織的先驅--鮑國芳手工教程 第3張
       現存有關鮑國芳的資料大多已經湮沒,只剩下星星點點的歷史印記。如據《羊行天下---恆源祥的故事》一書記載,民國時期,鮑國芳、馮秋萍、黃培英三位編結大師都曾受聘在“恆源祥公記絨線號”商店坐堂,當眾講授絨線編結技巧,現場教課授徒。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7月,恆源祥創始人沈萊舟為推銷下屬“裕民絨線廠”生產的地球牌和雙洋牌絨線,在上海各大報紙刊登舉辦“絨線編結有獎競賽”的啟事,併為獲獎者準備了豐厚的獎品:超等獎兩名,各得現金國幣200萬;特等獎三名,各得獎金國幣100萬……(按當時的幣值,國幣三四千元可買一擔上好大米)。9月中旬,上海各報又刊出了“由梅蘭芳博士、劉海粟博士、沈萊舟先生、鮑國芳女士、馮秋萍女士”擔任評委評出的獲獎名單。這次“絨線編結有獎競賽”,因獎金之高,參賽人數之多及名人蔘與評獎,在當時成為轟動整個上海的重大新聞。評委中鮑國芳的排名在馮秋萍之前,足以證明她在上海絨線編結方面的影響和地位。       另據“上海廣播電視志”介紹,解放初期,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上海無線廣播電臺私營臺尚有馮秋萍、鮑國芳兩位女士指導編結學習的廣播節目。
海派編織的先驅--鮑國芳手工教程 第4張
       筆者收藏有民國時期鮑國芳編著的《毛絨線手工編結法》系列叢書多冊,該書自1934年至1941年期間先後出版了七集,並不斷再版。第一集出版時間為1934年10月,比馮秋萍和黃培英出版專著的時間都要早。(黃培英的第一部專著《培英絲毛線編結法》於1935年下半年出版,馮秋萍的《秋萍毛線刺繡編結法》(第一部)的出版時間是1936年12月。)這套叢書系32開本,布紋紙封面、道林紙內頁印刷。初集至三集封面除文字外,左上部均為一手持絨線針,一手拉著掉落的絨線球線頭的坐姿嬰兒,圖案文字設計清新簡潔,頗有童趣。後面幾集封面及封底增加了絨線商號、藥店、染織廠等各種廣告,文字大於書名,圖案變得繁複,反而有喧賓奪主的感覺。       《毛絨線手工編結法·初集》的序言,為曾任上海三區百貨業工會理事長的陳施君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所寫。序言中提及鮑國芳苦心研究毛絨線編結方法,“最近應大陸商場中國國貨公司的聘請,每天在該公司南部教授編結方法,中午在中西廣播電臺播音教授……”,前來參加面授的仕女“擁擠出於意料之外”,收音學習者也“不乏其人”,更有外地來函每日數封不斷,因工作繁忙,復不勝復,甚至造成求學者誤會,才萌發了“《毛絨線手工編結法》出版的巨集願”。由於時間倉促,僅用半個多月先出版初集,以應學員急需,待有時間充分準備,再繼續出二集、三集云云。當年手工絨線編結的流行熱潮,由此可見一斑,即便與當今的追星現象比較,也是毫不遜色的。《初集》的內容包括初學者最基本的八種手法和針法,如作活圈法、持絨線及編針法、開針法、閉針法、縫針編物法、加針法、減針法等;二十種素式和花式編結法。以上二十八種編結方法除了文字詳細介紹,均配有攝影圖片一幅或數幅,讓學習者一目瞭然。       鮑國芳對海派編結的貢獻還在於她對編結工具和編結方法的發明創新。1936年5月,《毛絨線手工編結法·三集(菊花針特輯)》問世,鮑國芳不但研究創新了透氣性強,絨線與絲線兩種線材編結,漏空輕薄、適應春末夏初穿著的菊花針編結法,還發明瞭與傳統編結用針大相徑庭的金屬“菊花針”。這種“菊花針”呈圓盤狀,大不盈掌,四周有12根可伸縮的針齒,以背面的旋鈕控制。使用時將針齒伸出,即可繞制單片菊花,再逐一連線成整件衣衫。不用時將針齒縮排,便於攜帶,不會傷人。用菊花針和鉤針編結的短袖上衣和披肩,可以穿在旗袍外,極為美麗摩登,當年曾風靡了整個上海灘,深受女屆青睞。現今滬上女性夏季仍在穿著的絲線漏空鉤針披肩和馬甲,飄逸輕盈、風雅別緻,其來源也許就是鮑國芳的“菊花針”發明吧。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至五十年代初,是鮑國芳編結事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在她的著作裡可以間接地瞭解。如《毛絨線手工編結法·二集》出版的1935年,“國芳編結社”成立,地點在勞合路(今六合路)81號太和大樓,書內已有少量商業廣告植入,此後,著作內各類廣告不斷增加,各大公司和各絨線商號都有她的著作出售。1941年《毛絨線手工編結法·第七集》出版時,國芳編結社遷至西摩路(今陝西北路),還在靜安寺路的大華商場內設立了專門銷售各種絨線、編結書籍和工具的門市部。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鮑國芳自《毛絨線手工編結法·第七集》出版後,再無新著問世。原因也許是編結大師馮秋萍和黃培英的異軍突起、後來居上。除了編結技法、花樣上的創新之外,她們兩位更善於市場運作,用明星效應和社會媒體包裝自己。進入五十年代,鮑國芳便淡出了海派編結舞臺,直至消聲匿跡。       海派編結曾經有過它風靡女屆、造福社會,人人皆知、燦爛輝煌的時期,如今,這光輝一頁已經翻過,成為永久的歷史。但是,鮑國芳----這位為海派編織做出過重要貢獻的編結大師,名符其實的海派編結先驅者,上海工藝美術屆乃至上海人民,應當重新認識她並記住她的名字。
 (此文載《上海工藝美術》雜誌2011年第4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wenhua/bianzhi/gmmn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