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文化創意 >編織 >

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手工編織教程

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手工編織教程

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手工編織教程
馮秋萍(1911—2000) 現代編結工藝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始開辦編結學校、出版編結專著,在上海家喻戶曉。《孔雀披肩》是其代表作,以孔雀羽毛為藍本,運用多種針法將其絢麗多姿的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普通的日用品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姓名:馮秋萍別名:童升月生辰:1911年民族:漢忌日:2001年1月18日地區:上海國家:中國職業:絨線編結藝術家、教育家信仰:基督教
     重量級的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生於1911年,浙江上虞人,幼年即對美術和女紅產生了興趣。後入上海求德女中,在刺繡、編織和設計花樣等課程中盡顯天分。她刺繡的花鳥蟲魚,編織的帽子、手套,無不在學校裡首屈一指,並在相應的競賽中屢屢贏得頭獎。尤其是她編織的毛衣配上她玲瓏的身材和秀麗的面容,分外好看。畢業後她擔任小學教員,講授美術、刺繡和縫紉等課程,同時“從西國女士長習編結,積十餘年”,頗有心得。馮秋萍1936年受聘於上海義生泰絨線行擔任編織人員,同年在上海方浜路恆安坊創設良友編織社(後更名為“良友絨線服飾公司”)。     馮秋萍編織服裝涉及的品種十分廣泛,有馬甲、旗袍、風雪大衣、圍巾、童鞋和童帽等,甚至還有男式西裝和沙發靠墊。她的鉤針作品代表作有野菊花時裝旗袍和珍珠帽。野菊花時裝旗袍(1948年作)係為當時上海的時髦小姐和太太們設計。旗袍是上海灘常見的女裝,但用絨線來編織顯然十分罕見。其用色頗費心思,憑深淺兩種玫瑰色絨線的交織,來摹擬野菊花的姿態(野菊花型也是馮氏當時獨創的針法)。珍珠帽(1983年作)係為現代女青年所用。採用辮子針、短針、珍珠針等針法,用深色細絨線和淡色絨線搭配而成。其中珍珠針是馮氏早年總結、頓悟出的一種針法,因外觀效果呈飽滿的顆粒狀而得名,而後的珍珠衫亦源於此。她的棒針作品代表作有原子花流行披肩和新式外穿女背心。原子花流行披肩(1948年作)係為當時上海的時髦小姐所用。綜合運用棒針、鉤針和刺繡針三種工具,用白色結原子花作為此披肩的基礎,野菊花結在前片的左右兩襟,造成紅白相間的效果,豔麗而又高雅,通常披於旗袍之外,是當時春秋兩季的理想外衣。新式外穿女背心(1944年作)同樣綜合運用雙頭棒針、單頭棒針、鉤針和長毛刺繡針等工具,用天藍色細絨線編結,用大紅色、白色和黑色線挑花,是當時“最時興的式樣”。其開襟是在左肩上和左腋下,均用鈕釦連合,因與當時一般的前胸開襟相區別,極具新意。     馮秋萍的絨線刺繡也很有特色,即用一種專用的刺繡針(針眼很大,可容納絨線穿過),在已經織好的絨線衣上加繡各種花卉和動物等圖案,以起到裝飾和美化的作用。一般是在衣服的區域性使用。馮秋萍將其分成“平針絨線衫上繡花法”、“毛線衫上繞花繡”和“鉤針立體繡”三大類。第一類是用縫針從一針中穿出,列上一行辮子股中穿進拉出;回在原針中,至旁邊或上一針中,然後按所選圖面(花樣)繼續穿繡,代表作有貓頭鷹、虎等。第二類是先將花樣按照需要的大小用虛點描在一張薄紙上,把紙別在要刺繡的地方,然後再繡花瓣、葉子和花梗等,完成後將薄紙仔細撕去,代表作有菱形繞花。第三類是用鉤針鉤出立體部分,再將其縫貼在毛衣上,然後再用繞花繡法補充某些細節,代表作有立體繡熊貓。     20世紀30年代,馮秋萍即在行業內外聲譽漸隆,並常被邀請至絨線行與廣播電臺講解和傳播絨線編織技術。與此同時,馮秋萍還在上海創辦了“秋萍編結學校”,這是一種以傳播編織技藝為內容的短訓班。經過幾十期這樣的培訓班,一大批婦女獲取了這種現代女紅的技藝,而後她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受聘於當時上海的各大絨線行,將馮氏的編織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馮秋萍也被譽為“編結導師”,顯示了她在當時編結界的地位。     1936年12月,馮秋萍出版了《秋萍毛織刺繡編織法》,將自己設計的花型與款式、使用工具、材料、方法和步驟公佈於眾。1948年又出版了《秋萍絨線編結法》,收錄了她在民國時期設計的不少經典之作。此後她更是連續出版了十餘部著作,還在一些期刊發表文章推廣編結技藝,影響十分深遠。馮秋萍的著述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技法總結類,如將絨線刺繡的方法總結為飛形刺繡法、回針刺繡法、紐粒刺繡法等12種方法,將絨線編結的針法總結為底針、短針、長針、交叉針、蘿蔔絲針等幾十種針法等。第二類是培養興趣和點評時尚類,她文筆優美嫻熟,觀點相當獨到。如指出編結毛衣“既可增加生產又可免除無謂消遣”,突出了這種現代女紅的特點和優點,培養了初學者的興趣;“經濟為經,美麗為緯”,指出了毛線衣的美與節省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原子時代的今日,世界一切的一切,均在科學的搖籃裡孕育出更進步的潮流,因此我們的一切亦跟從著時代”,指出了編結毛衣也應遵從流行,與時俱進。舊時出版社關於生活類的圖書有一句話是“張小泉的剪刀,馮秋萍的編織”,可見馮秋萍的編結書籍在當時的知名度。那時候,不少電影界、戲劇界和社會名流都主動當馮秋萍編結教材上的模特。如電影明星周璇、王丹鳳,越劇名家竺水招、尹桂芳、徐玉蘭,社會名流李麗華、謝家驊、沈秋芳,京劇名旦言慧珠、童芷苓等。     1936年,當時恆源祥公司的創始人沈萊舟先生幾度請風靡上海灘的馮秋萍等編結大師前去坐堂,並付出100塊大洋的高薪,這薪水是高階職員的幾倍。馮秋萍有感於沈萊舟先生的誠意,欣然前往。她坐在恆源祥專門安排的絨線室內,那些剛剛買完毛線的姐妹們往往在她的門前排成了長隊。沈萊舟還專門花錢印製《馮秋萍毛衣編織花樣與技巧》的小冊子,在店堂裡免費散發,一直出到了第4本共16冊。抗戰勝利後的那年聖誕節,沈萊舟為佈置聖誕櫥窗徵詢馮秋萍的意見。馮秋萍認為既要體現抗戰勝利的喜慶氣氛,也要體現恆源祥是絨線經銷商的特色,於是她用絨線刺繡成聖誕老人,聖誕老人的手裡拿著絨線,背上揹著絨線,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這一創意轟動了金陵東路一條街。     馮秋萍積極倡導的編織技藝是一種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女紅。她個人的藝術造詣提升了當時整個上海乃至全國的絨線編織水平。她當時被讚譽為“巧奪天工”的“編結界不可多得之奇才”,並由此促進了初期國產絨線廠商事業的迅猛發展。 上海解放後,馮秋萍應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之邀執教編結技藝,並創辦美工聯社手工編結班等,幫助廣大婦女獲得一種謀生技藝。1956年作為傑出民間藝人,應聘於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任工藝師,主持絨線服裝設計工作,曾在全國手工藝品展覽會上以58種新樣式面世而獲得很高讚譽。     她善於根據不同季節以及顧客年齡、性別等特點,運用新材料,創造新針法,設計出各種造型新穎、色彩協調、風格不同的絨線編結服裝,深受歡迎。她設計的孔雀開屏披肩、野菊花荷葉邊春裝、並蒂蓮旗袍、杜鵑花拉鍊衫等都獲好評。她的貢獻之一是創作了野菊花、美人蕉、孔雀翎、牽牛花等新穎的花型並被廣為傳播。貢獻之二是拓展了絨線編結的領域,使毛線衣由原本用於保暖的內衣拓展至外衣,由原本純粹的“舶來品”拓展至旗袍等中西合璧的品種,由服裝拓展至鞋帽、披肩等飾物,甚至還在日用家紡領域作出了成功的嘗試。她還對於編織工具的應用發掘了許多創造性的新用法。1983年,她為上海十八毛紡廠生產的長毛絨、珠子絨、雙色波形絨等新材料設計的12種服裝,被評為上海絨線服裝設計優秀作品獎。1983年上海電視臺拍攝《馮秋萍絨線鉤針編結法》系列講座40講,同步發行教材150萬冊,再次引起轟動並帶來學習絨線編結技藝的高潮。1986年“二十四工藝美術公司聯合協調組織”授予馮秋萍“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併發給“榮譽勳章”。同年,她又被中央輕工業部評為高階工藝美術師。     半個多世紀以來,馮秋萍創造了2000多種絨線編織花樣,設計了難以計數的經典編織工藝品。作為民主同盟盟員和第一屆全國婦女代表,她受到過毛主席、周總理的親切接見。2001年1月18日,名震一時的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在滬與世長辭,享年90歲。
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手工編織教程 第2張

 

個人簡介

    馮秋萍,是絨線編結藝術家、教育家。1911年生。1934-1949年間開辦秋萍編結學校、良友編結社。在上海廣播電臺授教編結技藝。受聘中國毛紡廠、裕民廠、恆源祥等廠商為編結顧問。馮秋萍十歲左右對美術和女紅產生了興趣,後入上海求德女中,在刺繡、編織和設計花樣等課程中盡顯天分,並在相應的競賽中屢屢贏得頭獎。畢業後任小學教員,順理成章地講授美術、刺繡和縫紉等課程。同時“從西國女士長習編結,積十餘年”,頗有心得。馮秋萍創作設計大量造型別致、針法新穎服裝,出版專著三十餘本,形成一股獨特風格的絨線服飾時尚,由此促進初期國產絨線廠商事業的迅猛發達。於2001年1月18日病故。享年九十歲。
 

作品風格

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手工編織教程 第3張
海派絨線編結大師——馮秋萍手工編織教程 第4張
    馮氏編織服裝涉及的品種十分廣泛,有馬甲、旗袍、風雪大衣、圍巾、童鞋和童帽等等,甚還有男式西裝和沙發靠墊。通常可以以其所用工具來分類:    1. 鉤針作品     指用鉤針工具編織的服飾作品。     代表作一:野菊花時裝旗袍。1948年作,為當時上海的時髦小姐和太太們設計。旗袍是當時上海灘常見的女裝,但用絨線來編織顯然並不常見。其用色頗費心思,憑深淺兩種玫瑰色絨線的交織,來摹擬野菊花的姿態(野菊花型也是馮氏當時獨創的針法)。造型上採取中袖,並襯以墊肩。此裝在春夏季十分適宜,並獲當年上海青年會編織物展覽頭獎。      代表作二:珍珠帽。1983年作,為現代女青年所用。採用辮子針、短針、珍珠針等針法,用深色細絨線和淡色絨線搭配而成。其中珍珠針是馮氏早年總結、頓悟出的一種針法,因外觀效果呈飽滿的顆粒狀而得名,而後的珍珠衫亦源於此。     2. 棒針作品     指以棒針工具為主,輔以鉤針、刺繡針等工具的編織作品。     代表作一:原子花流行披肩。1948年作,也為當時上海的時髦小姐所用。綜合運用棒針、鉤針和刺繡針三種工具,用白色結原子花作為此披肩的基礎,野菊花結在前片的左右兩襟,造成紅白相間的效果,豔麗而又高雅。通常披於旗袍之外,是當時春秋兩季的理想外衣。      代表作二:新式外穿女背心。1944年作,同樣綜合運用雙頭棒針、單頭棒針、鉤針和長毛刺繡針等工具,用天藍色細絨線來編織,用大紅色、白色和黑色線來挑花,是當時“最市行的式樣”。其開襟是在左肩上和左腋下,均用鈕釦來連合;因此在款式上與當時一般的前胸開襟相區別,極具新意。右手邊則安排了一隻貼袋,袋上又安排了鉤上去的花朵,這樣就與左肩呈對角線相互呼應達到平衡。領窩之下則安排了一排鉤上去的小梅花。     3. 絨線刺繡     即用一種專用的刺繡針(約4釐米長,針眼很大,可容納絨線穿過),在已經織好的絨線衣上加繡各種花卉和動物等圖案,以起到裝飾和美化的作用。一般是在衣服的區域性使用,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馮秋萍將其分成“平針絨線衫上繡花法”、“毛線衫上繞花繡”和“鉤針立體繡”三大類。第一類是“用縫針從一針中穿出,列上一行辮子股中穿進拉出;回在原針中,至旁邊或上一針中,然後按所選圖面(花樣)繼續穿繡”,代表作有貓頭鷹、虎等。第二類是先將花樣按照需要的大小用虛點描在一張薄紙上,把紙別在要刺繡的地方,然後再繡花瓣、葉子和花梗等。代表作有菱形繞花。第三類是用鉤針鉤出立體部分,再將其縫貼在毛衣上,然後再用繞花繡法補充某些細節。代表作有立體繡熊貓。

教育與傳播

 

教育與傳播

    1. 通過廣播和電視     早在20世紀30年代,馮秋萍即在行業內外聲譽漸隆,並常被邀請至絨線行與廣播電臺講解和傳播絨線編織技術。據記載,馮秋萍當時“每天下午二點到五點,在義生泰教授絨線編織法外,又於每日上午十二時半至一點三刻,在元昌廣播電臺播音”。上海解放後的第三天,她就應邀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繼續講授編結藝術。     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馮秋萍又與繼承母業的大女兒馮秀婷一起在上海電視臺主講“絨線鉤針編結法”,再次引起轟動並帶來編織女紅的高潮,對編織技藝的恢復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2. 通過著書立說     1936年12月,她出版了《秋萍毛織刺繡編織法》,將自己設計的花型與款式、使用工具、材料、方法和步驟公佈於眾。1948年又出版了《秋萍絨線編結法》,這本書收錄了她在民國時期設計的不少經典之作。解放後她更是連續出版了十餘部著作,同時還在一些期刊上發表文章繼續推廣編結技藝,其影響十分深遠。馮秋萍的著述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技法總結類——如將絨線刺繡的方法總結為飛形刺繡法、回針刺繡法、鈕粒刺繡法等12種方法,將絨線編織的針法總結為底針、短針、長針、交叉針、蘿蔔絲針等幾十種針法等。第二類是培養興趣和點評時尚類——馮氏的文筆一如其編織技藝般優美嫻熟,而且觀點甚獨到。如“既可增加生產又可免除無謂消遣”,指出了編織毛衣作為一種現代女紅的特點和優點,培養了初學者的興趣;“經濟為經,美麗為緯”,指出了毛線衣的美與節省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原子時代的今日,世界一切的一切,均在科學的搖籃裡孕育出更進步的潮流,因此我們的一切亦跟從著時代。”指出了毛線衣也應當遵從流行,與時俱進。     3. 通過辦學     馮秋萍於20世紀30年代起在上海創辦了“秋萍編結學校”,這是一種以傳播編織技藝為內容的短訓班。經過前後幾十期這樣的培訓班,有一大批“小姐和奶奶們”獲取了這種現代女紅的技藝,馮氏也被譽為“編織導師”,顯示了她在當時編結業的地位。而後,她們中的一部分人又受聘於當時上海的各大絨線行,將馮氏的編織技藝進一步發揚光大。

個人評價

 

個人評價

    1. 融入西風東漸的潮流     與西裝、襯衣、大衣一樣,毛線衣也是當時“舶來品”的一種。編結工藝於19世紀由教會傳入後,在山東等地成為家庭婦女的重要謀生手段,其鉤針編織品均返銷英國。而在上海則成為小家碧玉閒暇的休閒方式。編結出來的毛線衣、背心、披肩甚至夾克、舞裙等,極大地豐富了當時的服裝品種。罩於旗袍之上的毛線衣、披肩與玻璃絲襪、高跟皮鞋等一起妝扮出20世紀30年代上海時髦女郎的靚麗形象。這種中西合璧的穿著方式,成為民國時期“西風東漸”的歷史潮流的一部分。“可以說,在這之前,中國人從古人那裡找衣服穿;在這之後,中國人從洋人那裡找衣服穿。”
    2. 藝術造詣     馮秋萍積極倡導的編織技藝是一種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女紅。她個人的藝術造詣提升了當時整個上海乃至全國的絨線編織水平。當時上海灘有鮑國芳、金曼南、朱蕊芳等一批絨線編織的高人,但馮秋萍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當時就被讚譽為“巧奪天工”的“編結界不可多得之奇才”,解放後被人民政府授予“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更是眾望所歸。她的貢獻之一是創作了野菊花、美人蕉、孔雀翎、牽牛花等新穎的花型並被廣為傳播。貢獻之二是拓展了絨線編結的領域,由原本用於保暖的內衣拓展至外衣,由原本純粹的“舶來品”拓展至旗袍等中西合璧的品種,由服裝拓展至鞋帽、披肩等飾物,甚至還在日用家紡領域作出了成功的嘗試。
    3. 工具的創造性使用 馮氏對於編織工具的應用十分得心應手,併發掘了許多創造性的新用法。比如她將單頭棒針、雙頭棒針與刺繡針綜合運用,用拉針法將平針結成一個個凹進的蜂巢般的圓形,形成了美妙的肌理。正是對於工具的巧妙使用,使得她創作了野菊花、麥浪花、金獎盃等一個個新穎美觀的經典花型,成為後人進行絨線編織的楷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wenhua/bianzhi/nll0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