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習俗 >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長安月下,一壺清酒一束桃花”。

正月十五是一年裡第一次月圓夜,古人的夜晚就是“宵”。所以就有元宵節,又叫“上元節”。

近現代詩詞學家張伯駒的《菩薩蠻》:“庭前猶積殘年雪,良辰又到元宵節。人壽月團圓,紅妝圍綺筵。銀花開火樹,競看龍燈舞。裝點似承平,繁華不夜城。”描寫了火樹銀花不夜城的元宵盛況。元宵節始於西漢,繁盛於唐宋,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賦頌之,充滿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2張

一組1983年元宵節的街拍老照片,35年過去了,照片裡面的年輕人,現在已經步入老年。感嘆時間流逝,逝者如斯夫!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查閱古代詩詞,第一首描寫元宵節的詩當屬隋煬帝楊廣的《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其中有“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這樣的描寫,頗具文采。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初一,萬國使節前來朝拜,滯留到正月十五。端門外、建國門內舉行盛大的元宵燈會,戲臺連綿八里之長,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通宵達旦,盡情歡樂。風流倜儻的隋煬帝攜帶著妃嬪宮女,登樓觀燈,一睹所謂的“太平景象”,與民同樂。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3張

到了唐朝,國富民強,京城長安已是百萬人以上的國際大都市,社會開放,文化自信,元宵燈節場面豪華。唐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浩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朝元宵節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許人們出門賞燈,稱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來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靈異小錄》記載:“燈明如晝,山棚高百餘尺,神龍以後,復加儼飾,仕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元宵之夜,皓月當空,春風融融,華燈齊放,婦女們成群結隊,穿著新衣,走出戶外,來到鬧市中觀燈、看熱鬧。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4張

猜燈謎

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唐玄宗在長安興慶宮前舉辦大型元宵晚會,將鬧元宵活動推向高潮。成書於唐大中九年(855年),由鄭處誨撰寫的史料筆記《明皇雜錄》記載:“每正月望夜,又御勤政樓,觀作樂。貴臣戚里,官設看樓。夜闌,即遣宮女於樓前歌舞以娛之。”宮女數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邊歌邊舞。太常寺樂工演奏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大象、犀牛也紛紛入場,伴隨著音樂鼓點起舞。府縣組織的龍燈旱船、馬戲鬥雞也來助興,徹夜燈火輝煌。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5張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宋代的元宵節,比前朝還要繁華熱鬧,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間參與更加廣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長了兩天。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為慶祝元宵節,皇宮前面從年前的冬至日以後,開封府就開始搭建山棚。所豎的木材正對著宣德樓。御街兩廊下表演各種奇特技藝、新異本領的人,歌舞百戲,一個接著一個,樂聲喧鬧,聲聞十餘里。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6張

北宋詞人周邦彥流落他鄉,在元宵節感懷故人舊事而作《解語花·上元》:“風消絳蠟,露浥紅蓮,燈市光相射。桂華流瓦。纖雲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纖腰一把。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鈿車羅帕。相逢處,自有暗塵隨馬。年光是也。唯只見、舊情衰謝。清漏移,飛蓋歸來,從舞休歌罷。”

宋代的元宵節,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與自己的情人相會,相互表達愛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蘇軾曾在杭州度過三個元宵節,對此有很深的感情。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在密州過元宵節,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時的元宵節盛況。在燈火的輝映下,俊男靚女個個滿面春風,顧盼神飛,像從畫中走出來的一般,於是寫下了《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7張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描述了元宵佳節火樹銀花、燈影重重、熱鬧賞燈的場面。

放煙火,看花燈,猜燈謎,整夜在外面瘋跑總有看不完的熱鬧。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明朝時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張燈十夜。京城內家家戶戶懸掛五色彩燈,其上繪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鳥魚蟲,競相爭豔。不僅京城都市裡的青年女子觀燈幽會,而且鄉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點脣,走出家門踏月夜遊,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

唐寅的《元宵》詩曰:“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這首詩描寫了鄉村的元宵節,燈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麗,滿街珠寶翡翠閃耀,她們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由於觀燈人多,還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燈市詞》說:“誰家閨女路旁啼?向人說住大街西。才隨姥姥橋邊過,看放花兒忽失迷。”

明清時期的女子除了觀燈、看焰火等娛樂活動外,民間還有走橋、走百病的風俗。《帝城景物略》記載:“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這裡說的就是民間元宵習俗“走三橋”。

《清嘉錄》載:“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卻疾病,必歷三橋而止,謂之‘走三橋’。”《長元志》也有記載:“上元,婦女走歷三橋,謂可免百病。”這是女人們的特殊活動。元宵夜,她們三五成群結隊要走過三座橋,並且要挑選名字吉祥的橋,如長慶橋、吉利橋、太平橋。明人陸伸有《走三橋詞》曰:“細娘分付後庭雞,不到天明莫浪啼。走徧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汙春泥。”在古人看來過橋渡河是“度厄”的象徵,走過三橋,就度過了一年中的眾多災厄,終歲無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禍”諧音,因此過橋更有了克服災禍的寓意。女人們走橋時都穿月白氅衫,打扮與月色相配,明人張宿《走百病》詩曰:“白綾衫照月光殊,走橋過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

「三五良宵節,上元春色和」、「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

元宵節詩話和一組1983年元宵節老照片 第8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相傳元宵節起源於道家祭神禮儀,據《歲時雜記》記載,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元宵節要燃燈慶祝。秦末時亦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

漢武帝時,把對「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漢明帝時,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不論士族庶民,一律「燃燈敬佛」,以示對神佛的尊敬和虔誠。此後,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道文化的影響擴大逐漸在我國擴充套件開來,歷朝歷代都以此為一大盛事。是夜,天上皎潔的明月與地上輝煌的燈火交相輝映,詩人則是以生花之筆,描述了此節日的習俗和特色,讓後人傳誦不已。

元宵節的月,是歷代文人描寫之點。如唐代蘇味道寫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明代唐寅寫的:「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元宵》);清代姚元之寫的《詠元宵節》:「十二樓前燈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把元宵節的月與燈、春與人描寫的淋漓盡致。

燈,是元宵節的主角,元宵節也稱燈節,有祭祀、敬神、驅邪、祈求光明之意,是歷代文人描寫最多的。元宵節的燈多種多樣,有梅花燈、荷花燈、仙鶴燈、長鯨燈、鰲山燈等,燈上畫著著名的神仙故事和歷史故事。屆時君臣百姓都去看燈或猜謎語,從故事或謎語中受到智慧的啟迪,傳統文化中的內在精神,從善如流、見賢思齊、弘揚正氣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代時,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唐代盧照鄰寫的《十五夜觀燈》詩:「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形像的描繪了燈火規模之大,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的五彩繽紛,甚至一直綿延不絕的與昊昊天穹連成一片,遠處的(燈光)恍若點點繁星墜地,靠樓的(燈光)似明月高懸。

從這裡人們可以瞭解到盛唐時「花萼樓門雨露新,長安城市太平人」的城市風貌。宋代以後,人們對元宵節依然重視,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彩燈。如蘇軾寫的:「燈火家家有,笙歌處處樓」;辛棄疾寫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青玉案.元夕》)

元宵。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宋代周必大在《元宵夜煮浮元子》中寫道:「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清代符曾寫的《上元竹枝詞》:「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描繪出人們賣元宵、吃元宵的場景;清代丘逢甲寫的《元夕無月》:「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描寫出對故鄉的思念和對團圓的渴望。

大地回春的夜晚,春天的來臨,人們心情愉悅,宋代范成大在《元夕立春》中寫道「雪林一夜收寒了,東風恰向燈前到。今夕是何年,新春新月圓」,描繪出「眼前無限春」的特色;清代阮元在《羊城燈市》中寫道:「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描寫出月光伴著春色扣門而來,詩人對著一闌如水的月色,一窗氤氳的燈火,心境澄澈而平靜,挑燈捧書夜讀。

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驅除邪魔,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正月為春季萬物生機萌動之時,在開春祈求豐年;在正月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表達團圓、平安、和平的意願,詩人們的優美詩句承載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期盼。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suiyue/laoxisu/4jw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