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民間工藝 >

科學家稱人類對地球破壞有限 應多考慮長期變遷

科學家稱人類對地球破壞有限 應多考慮長期變遷

科學家稱人類對地球破壞有限 應多考慮長期變遷

全球變暖:北極熊母子被困浮冰在海上漂流

美國學者季刊的封面出現了一個不合理的觀點:地球對你是否駕駛混合動力車毫不在意,雜誌中還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麼”為標題的文章。根據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克林的觀點,人類對地球破壞以及為地球做出的貢獻在長期範圍內並不重要;對於地球而言,長期的變化才重要;我們必須根據地質時代來思考地球過去的變遷。

舉例來說,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約是1米(相當於金毛獵犬的高度)。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降雨量大約為200米(相當於胡佛水壩的高度)。冰河時代結束以後,地球的降雨量相當於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從恐龍滅亡以後,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滿海洋20000次。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質時代並沒有顯著的變化。

勞克林說:“在想象中,破壞地球簡單,但做起來很難。與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相比,大規模火山爆發和流星撞擊等各種型別的災難對地球的破壞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個倖存者。”

這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承認,許多有責任心的人擔心燃燒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溫度,從而改變全球氣候。各國政府已經採取重要舉措減緩氣候變暖的程序。但勞克林說:“從地球自身的時間跨度來看,地球並不在乎什麼政府和立法。”

購買混合動力車、關掉空調和冰箱、拔掉手機充電器等措施並不會對最終的結果造成影響。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會被耗盡。在此以後的1000年裡,地球將把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勞克林說:“海洋曾經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氣中含量的40多倍。”經過分解,未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僅僅比現在的濃度稍微高一點。隨後,在數萬年裡,地球將把多餘的二氧化碳轉化為岩石,最終使海洋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恢復到人類出現之前的水平。從人類的角度出發,這一轉換過程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而從地質時代的角度出發,這只是滄海一粟,非常短暫。

克勞林認為,人類可以通過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方式造成傷害。因為地球無法使恐龍再次復活。目前,大多數物種滅絕的原因都來自於人口壓力(對動物棲息地的破壞、使用滅蟲劑等方式)。如果想降低人類滅絕物種的速度需要顯著降低全球人口數量。但這種情況將無法實現。

克勞林說:“地球科學家是極端保守主義者。他們更為關注現在和不久的將來出現的變化,採取各種測量方法證明全球正在變暖、海水正在酸化、化石燃料即將耗盡等等事情,儘管這些是在地質年代不證自明的事情。”

他表示,地球會在地質時代自發調節氣候變化,不需要其它人的許可和為自己的行動作出解釋。雖然人類行為可以導致氣候變化,但主要的冰川事件是以10萬年為期限定期發生。在溫度以緩慢和穩定的方式降低以後,地球又會突然變暖,恢復到類似現在的溫度。

在6百萬年以前,地中海是乾枯的。9千萬年以前,北極還有短吻鱷。而在3億年前,北歐還是一片沙漠。克勞林說:“我們確定的是,人類與這些鉅變毫無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minjiangongyi/265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