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習俗 >

五月初五迎端午

五月初五迎端午

五月初五迎端午

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説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説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説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端午時值農曆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大戴禮》上説:「蓄蘭,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所以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

在五月仲夏,人們全面換上夏裝,以輕薄涼爽為宜。因此《中華古今注》記載:東漢每到端午,皇帝要賜給羣臣百僚鳥犀腰帶。作為皇帝的恩賜來説,固然是籠絡臣下的一種手段,但從風俗角度講,這也是端午換夏裝、避酷熱的風俗反映。從衣食習俗來看,認為端午與夏至習俗有密切關係也不無道理。

香包

以前年輕的女孩子都會縫香包,香包是一種吉祥物,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囊狀,裏面放着香料,現在可以在街上買到,香包有各式各樣的形狀,有傳統的香囊形狀以至卡通人物都有,但是以粽子形的香包較為流行。以前過端午節時成年人都會送香包給小朋友,取其辟邪及平安的意思,但現在這習俗已逐漸為現代人所淡忘,有香包賣的店舖也愈來愈少了。

菖蒲、艾草 驅五毒

民諺曰:「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過去民間把蛇、蠍子、吳蜙、壁虎、蛙或、蜘蛛叫「五毒」。到了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或貼在門、窗、炕上,或繫在兒童的臂上,以避諸毒。有的還剪成裝着五毒的葫蘆圖像,表示用葫蘆把這五毒給鎮住。有的地區把五毒串成長串,在它們上端繫上艾草、菖蒲,然後在下端穿上三辦大蒜組成藕形,菖蒲、艾草表示刀和劍將它們斬除,大蒜表示鎖,將它們鎖住殺死。還把它掛在門前顯眼的地方這叫「懸端午景」。
雄黃酒

古時候,每逢端午家人團聚時,端上桌的菜是“黃豆芽”、“黃魚”、“黃鱔”、 “黃瓜”,飲的是 “雄黃酒”。古人認為端午食用“五黃”,可消病強身。有的地方還在房屋裏外灑雄黃酒或雄黃水。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將它混合在米酒中,便成了雄黃酒。據説雄黃酒可消除疫病,但不可多喝,而小朋友則可用手沾酒在額頭上寫一「王」字, 或塗點在耳孔、鼻孔處,一樣有驅毒的功能。
取午時水

取午時水是台灣獨有的端午節習俗,相傳鄭成功佔領枱灣時,登陸後一直無法找到水源,於是他便把佩劍插入地裏,殊不知泉水頓時由插劍的位置湧出來,當時正值端午節的午時,後人知道此事之後,便在端午節時上山求取午時水。

雞蛋直立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説,據聞若在端午節中午能把生雞蛋直立起來,來年便會鴻運當頭,信不信由你!


據説若能在端午節的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中央社)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闢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闢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係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説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説,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歲時雜記》提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划龍舟之前舉行「祭江」儀式,祈求端午節龍舟活動順利圓滿。(中央社)

賽龍舟

關於龍舟的競渡,文字的記載始於西元五百年前樑代吳均的的《續齊諧記》。較後,許多的記載中都可以找到有關賽龍舟的文字記載。現存中國各地的數千種方誌中,共有227種方誌有龍舟競渡的記載。端午划龍舟,龍舟競渡的説法,包括有“大眾舟齊出發,趕往丞救屈原。”及“一吶喊鼓樂嚇退蛟龍。”

上海舊城東北角,原有着名的攬勝之地丹鳳樓。丹鳳樓又名萬軍台,是端午節觀看競舟爭渡黃浦江的盛極一時的所在。《上海縣竹枝詞》寫浦江龍舟競渡中有云:“鼓角聲中煥彩遊,浦江午日鬧龍舟;紅兒綠女沿灘看,看客多登丹鳳樓。”

上海昔時浦江競渡所用的龍舟,大多是從南翔、黃渡等地借來的。抗戰以前,高昌廟附近的半凇園尚未荒蕪,每逢端午節時,龍舟在半凇園裏先賽上兩天,然後在到黃浦江上去作節日競渡。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zh-hk/suiyue/laoxisu/xgn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