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拓印 >

藝術家和商人能否結合仍是個無解命題手工拓印教程

藝術家和商人能否結合仍是個無解命題手工拓印教程

藝術家和商人能否結合仍是個無解命題

2011年06月17日 07:33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作者:毛小雨

藝術家和商人能否結合仍是個無解命題手工拓印教程
字號:T|T1人蔘與1條評論列印轉發

今年4月,美國和中國的藝術市場出現兩件令人關注的事情。一是有著111年曆史、1973年開啟中美兩國文化交流大門的世界著名的費城交響樂團提出破產申請保護;二是中國西安也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易俗社要打造天價秦腔演出,引起輿論譁然。時間過去近兩個月,費城交響樂團的情況還沒下文,而西安易俗社劇場頭一個月的演出以虧損百萬元而告終。

費城交響樂團申請破產保護的原因是,該團近年隨著觀眾數量銳減,成本增加,捐贈減少,樂團駐地高昂的租金、養老金水漲船高、管理真空、沒有固定的董事長等綜合因素,使得樂團經營最終陷入困境。

而西安易俗社劇場的情況則據新華社記者的報道:易俗社劇場將整個4月確定為開業演出季,不僅陝西秦腔界的10多位梅花獎得主悉數登場,劇場還斥巨資,從全國請來豫劇、評劇、河北梆子、京劇等北方劇種的一流名角兒參演,雖然開業期間演出紅紅火火,但卻是“賠本賺吆喝”。劇場負責人算了一筆細賬:平均一場演出費用為4萬元,外地團體來這裡,最多一個團有70多人,吃住行也是一大筆費用。而本地秦腔名角演出的勞務費同樣不低,這樣算下來,4月份總共支出了224萬元,而收入不超過50萬元。

中外兩個案例讓我們不禁思考一個問題:過度的投入、過度商業化是否是拯救藝術市場的良方妙藥值得懷疑。根據報道可知,4100萬美元約2.6億元人民幣的經費竟然無法養活一個交響樂團,而西安易俗社劇場的做法驗證了投入越大賠得越多這樣一個基本規律。劇場藝術在走商業化或產業化路子時應謹慎而行。

音樂會和包括戲曲在內的戲劇表演藝術,其實現在仍屬“手工製作”範疇,以往的劇場大眾藝術在當今的電視與網路媒體衝擊下變成了“小眾藝術”,雖然說可以用錄音錄影的方式通過複製來獲得一定的收益,但古典音樂與戲劇表演和流行藝術相比,無法在一個數量級上相提並論。由於是舞臺表演藝術,每次因表演者的情緒以及觀眾的反應不同,表演總是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來,所以這也是舞臺表演藝術魅力的所在,而這種個性的張揚與自由表現的狀態恰恰是與商業化與產業化所要求的規模龐大、整齊劃一相牴牾的。

其次,兩個機構都走了大投入、大產出的產業化路子。其實,西方國家早在40年前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藝術生產人力資源成本的增加,總是快於產品收益的增加的“成本弊病”。不僅是費城交響樂團,世界上任何一家知名樂團都有攬天下英才於我囊中的想法。然而,音樂家的培養卻是有著高昂成本的,當一名琴童成為一個成熟的演奏家後,如果他的職業薪水對不起他的付出,他是不會加入進去的。西安易俗社劇場儘管重張時為營造名家如林、高手雲集的熱鬧場面,請來多個劇種的名角演出,且不說這種思路是否正確,平均每場4萬元的真金白銀的支出是必須得掏出來的。這樣我們就會明白,想當年梅蘭芳挑班唱戲時,與之配戲的演員演技平平,如果演技並駕齊驅,不知要增加多少成本。就連現在人們常說的成功的“劉老根大舞臺”,也不可能讓小瀋陽常年在一處駐場演出,更別提讓趙本山親自披掛上陣了。

第三,過度的商業化或產業化只能使金錢成為演出的單一動力,當賺錢盈利的機器運轉不正常時,就會出現資本的撤退與離場。費城交響樂團本來按其現在收入,維持正常運營應該問題不大,這次出現了樂手和董事會意見相左的局面,但投資人如果僅僅以文化公益為己任,那他是慈善家而不是資本家了。西安易俗社劇場投資裝修劇場、延請名家演出,其目的當然也是比較快地收回成本,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但他們過於注重戲劇產品的商業屬性,而不注重中國傳統戲劇“娛人自娛”的文化服務屬性,如果這樣繼續走下去,離場是早晚的事。

所以說,藝術家和商人能否完美結合,仍是高難度命題,無解!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磨合讓我讀懂很多生活的語言,風雖改變了方向,卻沒有改變我的行程-----

來源網址:_感謝獨茂蘭石授權轉載,再轉請保留本資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tuoyin/dx2m5.html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