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染布 >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纈【拼音】:[xié]

古稱部分鏤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燈織物為纈。


【四纈】

傳統的印染技藝有所謂的“四纈”之說——夾纈、蠟纈、絞纈、灰纈,即今天所說的夾染、蠟染、扎染、藍印花布。


【藍染】

藍染指植物藍染的青藍大布和藍色“四纈”一藍夾纈、藍蠟纈(藍蠟染)、藍絞纈(藍扎染)和藍灰纈(藍印花布)。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張

一幅關於扎纈的古代繪畫


四纈之一   

【絞纈】

絞纈古稱,現稱扎染;俗稱扎花,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

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或者防染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利用扎縫時寬、窄、鬆、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或防染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自然暈染的表現效果。

傳統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於黃河流域。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現存最早的扎染製品,是出於新疆地區。據記載,早在東晉,紮結防染的絞纈綢已經有大批生產。公元408年東晉時期的作品,扎染這種工藝早在東晉時期就已經成熟了。當時絞纈產品,有較簡單的小簇花樣,如蝴蝶、臘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圖案花樣,如白色小圓點的“魚子纈”,圓點稍大的“瑪瑙纈”,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纈”等。

歷史傳承

秦漢

扎染“秦漢始有之”(工儀實錄),已有數千年曆史,這支古代染纈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獨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長在人民中間,點綴、美化人民的生活。樸實無華,天然成趣的扎染這支古老的染纈奇葩,必將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絢麗

盛唐

在南北朝時,扎染產品被廣泛用於婦女的衣著,在“搜神後記”中就有“紫纈襦”(即上衣)、“青裙”的記載,而“紫纈襦”就是指有“鹿胎纈”花紋的上衣。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鼎盛時期,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在唐詩中我們可看到當時婦女流行的裝扮就是穿“青碧纈”,著“平頭小花草履”。在宮廷更是廣泛流行花紋精美的絞纈綢,“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史載盛唐時,扎染技術傳入日本等國,日本將我國的扎染工藝視作國寶,至今在日本的東大寺內,還儲存著我國唐代的五彩絞纈。後經日本又流傳入我國雲南,由於雲貴地區的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藝在那裡落戶。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而成。

宋代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髮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扎染技法的採用。使面料富於變化,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類,又有變換流動的現代美,具有中國畫水墨韻味的美和神奇的朦朧美,扎染服裝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傳統有現代的服裝藝術創作。夾染、抓染、線串染及疊染等出現各種不同的紋路效果。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紮結、多次染色的工藝,可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古時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稱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紅花,紫草,藍靛等。那時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麵,石灰調成防染槳,通過花板塗在布上,然後煮染,可出現蘭底白花的效果。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紮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紮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後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鬆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明清

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至民國時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稱的周城、喜洲等鄉鎮,已經成為名傳四方的扎染中心。

近代

扎染顯示出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1000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1984年,周城興建了扎染廠,帶動近5000名婦女參加扎花,80%以上銷往日、英、美、加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供不應求。這裡,婦女們個個在扎花,戶戶在入染,已成為重要的扎染織物產地。只有認真解決上述問題,才能促進織染技藝的傳承和發展。

扎染現狀

隨著全球文化和交流的交融發展,給傳統工藝帶來了滅頂之災,也帶來革命性多維發展的空間;傳統意義上的定義,已經無法準確定義現階段這一工藝的全息概念,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空前發展階段;任何一個傳統工藝的傳承者和發展者,在新的歷程中,都該銘記著:任何輝煌的傳統工藝,當它喪失掉其有機的生命力時,只會被流傳成一個美麗的回憶,放眼看去,比比皆是!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

白族扎染技藝雲南省大理市——張仕紳

知名人士:

扎染名師張桂英

湖南民間扎染工藝美術大師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湖南鳳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會員。


扎染名師吳花花

湖南民間扎染工藝美術大師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1999年,其扎染作品獲得了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獎賽國際榮譽金獎。



傳統夾纈文物】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張

北朝 絞纈絹衣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張

新疆 營盤出土的 漢晉 大紅地菱紋絞纈絹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5張

新疆 唐 墓出土的棕色絞纈絹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6張

絞纈絹片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7張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防染紡織品(仿製)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8張

正倉院藏的甃地纈(仿製)




【多姿多彩的扎染(絞纈)

傳統紋飾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9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0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1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2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3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4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5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6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7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8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19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0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1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2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3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4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5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6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7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8張



新紋飾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29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0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1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2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3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4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5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6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7張




扎染衍生品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8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39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0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1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2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3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4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5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6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7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8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49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50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51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52張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53張


微博

部落格


微訊號

sam1551


公眾號二維碼

【染藝】傳統的印染技藝 : 四纈之叄——絞纈 第54張

公眾號:Qingshe2014



[db:qq]圖文內容來自於新浪blog博文,感謝作者授權,轉載請保留作者原文博文網址:
_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ranbu/zrgjw.html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