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年畫 >

山東東昌府年畫簡介、東昌府年畫欣賞

山東東昌府年畫簡介、東昌府年畫欣賞

聊城(古時為東昌府)與濰坊楊家埠並稱山東兩大民間畫市,代表著山東木版年畫的東西兩大系統,很早就在國內享有盛譽。東昌木版年畫的生產已有近300年曆史。山西、陝西商客首先在“五方商賈輻輳,物阜繁齒”的陽谷縣張秋鎮開設了3家年畫店。後來,其中之一的“劉振升畫店”遷到東昌府東關清孝街,而後各地商賈蜂擁而至,競開畫店。具有悠久歷史的聊城木版印書業為木版年畫提供了有利條件。清末,聊城的“五福祥”、堂邑的“同泰”,莘縣的“通順”等20多家大堂號畫店相繼出現。除門神畫外,又有了包括當地風俗和歷史故事在內的多種年畫品種。每年春節前,各種年畫紛紛上市,引人矚目。從魯西平原到山東各地,從晉、陝、冀、豫到東北3省,都有東昌年畫的銷售市場。東昌木版年畫具有年畫、門神畫合為一體的特點。構圖簡潔,整體感強;人物造型眼形窄長,鼻樑鼻翼瘦窄,形象豐滿質樸;線條剛勁、流暢、圓潤,弧中有直,柔中有剛;色彩柔和、鮮明、古樸。取材有兩大類:一是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如“天仙配”、“武松打虎”、“鍾馗”等;二是選用呈祥、喜慶、歡快的吉慶內容,如“雙喜臨門”、“麒麟送子”等。聊城木版年畫在塑造人物時往往採用誇張的手法。全部用木版分色套印,有丹紅、粉紅、黃綠、青、黑等,最多的為七色八版,整個畫面五彩繽紛,裝飾性強。

東昌府遺留下來的一大宗傳統民間木版畫,即便以當代的審美觀來觀察審視,仍具有光彩奪目的繼力。它生動地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現實生活的需求、嚮往和當時的社會風俗,有著超前成熟的藝術風格,是中國傳統民間木版畫中最優秀的藝術作品之一,有的堪稱絕品.它不愧為我國民間傳統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現代藝術創作的寶貴財富。

山東東昌府年畫簡介、東昌府年畫欣賞

木版年畫傳統制作

現在的山東聊城明朝稱“東昌府”,聊城名稱由來於春秋,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元代開挖會通河,聊城北通京師,南連三吳是山東經濟文化中心,明朝開始成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清朝乾隆年間槽運達到鼎盛時期,東昌府聲望劇增,被譽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肺腑”’“江北一都會”。秦晉、江南商賈雲集,“山陝”、“蘇州”、“江西”、“武林”、“贛江”等八大會館傍河而立。河中桅杆如林,岸邊貨積如山、白日車水馬龍,夜間燈火通明,至今流傳著“金太平、銀雙街,鐵打的小東關”等種種說法,生動地反映了當時這一帶的繁華景象。由漕運帶來的興隆盛世延至公元1854年,前後長達四百餘年。

“東昌府傳統民間木版畫”就是在這塊沃上上應運而生,從東昌府遺留下來的“童子花籃子”(民間稱“韓洲了的花籃子”)門畫看,這是獨幅版畫,造型古樸,風格特殊.雖不能確定就是宋朝民間作品,但據專家分析研究認為,它是從宋代獨幅版畫美女娃娃發展而來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一些雕版工匠被擄往平陽(今山西臨汾),使這地區成為雕版印刷的另一中心,現在發現的當時平陽雕印的《四美入團》等民間版畫的水平已進入相當成熟的階段。據說,山西經營民藝的商人,在離東昌府50公里正南張稱鎮開設了民間版畫作坊。張秋鎮版畫又是東昌府民間藝術的一部分。足見傳說亦非無端。

東昌府的刻書業甚為發達,刻書業的插圖雕刻藝人開創了獨樹—幟的東昌府民間版畫。據調查,雕刻版畫的有上百人,是個藝術群體,他們專門負責為各個作坊雕刻畫版。東昌府民間版畫作坊分佈於聊城、堂邑、陽谷、壽張、東阿、莘縣、朝城、範縣、古城等二十多個城鎮和鄉村,究竟多少家,已很難詳細統計。目前知道的有:五福祥、義和祥、福盛和、同泰、同順和、裕興和、相源成、德聚成、魁元隆、廣和、同順興、義和成、源茂永、魯興聚等,這些版畫作坊,有的是農曆六月,有的是九月、十月著手開始印畫。著手最晚的作坊則是農曆臘月初掛作坊牌子、整頓鋪畫、籌備貨物,即開始營業。每個作坊每年平均需用紙600今.產品銷往魯西、魯南、魯北各縣,東邊有泰安、濟南、濰縣等地,還遠銷我國山西、河南、河北、東北等地。可見它已形成了自己的“領地”和發行網路,是中國民間傳統版畫“文化圈”的中心之一。

“東昌府”由於近代黃河改道、運河堵塞、南北交通動脈地位的消失,變成落後封閉的區域。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民間版畫,沒有像地方名稱的更換一樣,以新的形式繼承與發展。恰恰是這種封閉的文化地理環境.民藝深藏在社會底層,沒有得到現代社會的重視,又極少受到外界及上層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干擾,保持著原汁原味。這種大俗大雅的作品,對我們現代人進行藝術研究更有吸引力,下面是部分作品分析。

東昌府的這對門畫作品,有專家說:“它是中國民間傳統版畫之最”。所謂“之最”指的是作品的藝術風格及表現形式。東昌府所獨有的藝術特點是:整體造型統一生動、傳神,運動感強,藝術的裝飾技法協調,構圖飽滿,造型圓中見方,對物象結構進行概括、誇張、強化。比如:頭大身小,但是視覺上非常舒服。精湛高超的運刀技巧,產生了自然流露的刀跡——線條剛勁,弧線、直線並用,在一根線條中常出現停頓和轉折的直角,具有力度感、節奏感和韻律感。線條為表達意象而概括,如作品上邊一隻手的表現,沒有畫出具體的手指,下邊一隻手的造型卻是採取意象的具體表現,和上邊的手形成對比。兩人物雙手中的鞭、鐗構圖位置動勢得體,恰似兩臂正在舞動。面部五官表情生動,嘴縫一條直線與雙眼形成反透視關係,這樣更具有藝術趣味。色彩分佈均衡、對比強烈,具有裝飾美。由於木版的時間久遠、印刷的磨損,刷印呈現的畫面線條反而更有一種自然協調的古樸之感。民間的就是民間的,俗中必有大雅。東昌府這對門畫是難得的大雅藝術作品,它和現在重新翻刻的作品有本質的區別。東昌府的民間雕刻家把代代祖傳的實踐經驗,都自然成熟地蘊藏在版畫創造之中,天真與稚嫩、粗獷和神祕反映出農業社會的藝術氣象,是用精神內視的意想和心象去創造的、又是歷史文化的載體。

“同順和”版畫作坊,它的五代傳人是:相開宗—相玉和—相貴芬—相月德—相連街。相連街今年69歲,他講述了五代人的版畫作坊史:“老老爺爺相開宗是清代的秀才,他經營作坊有方;老爺爺相玉和繼承下來,大約1870年,他租用鐵塔寺的後大廳,帶領四十多人在那裡趕印神碼門神,整個大廳內紙畫掛得滿滿的,可以看出當時民間版畫作坊相當繁榮。”

“同順興”,是莘縣相八爺開設的版畫作坊,相八爺其父相龍章杆光緒年間任貴州安平知事、印江縣知事。他開始僱人租車到東昌府批發版畫,販到莘縣等地銷售。在批發過程中與“同順和”作坊建立了關係。在相玉和的支援下,相八爺開創了自己的“同順興”字號作坊。從此,每年相八爺僱用刻印工人在東昌府開業,他是從農曆十月開始,到春節前,大約刻印兩個月的時間,“同順興”在東昌府堅持了20多年。

“萬順興”字號版畫作坊.是莘縣劉莊鄉於汝奇所創,他的兒子於希會講述了發展經過:於汝奇早年在“同順興”作坊學徒,做印刷工人,跟隨相八爺在東昌府幫忙多年,後成為作坊的骨幹。日偽時期,作坊經營很不方便,也沒有人身安全。東昌府、莘縣等地的版畫作坊均遷進鄉村民間,以免遭受進城的檢查。於汝奇在相貴芬幫助下,成立了“萬順興”字號作坊,又用五百現大洋從堂邑刻了一百套新版。他讓自己的哥哥於汝訓掌櫃,他自己負責刷印,在本村房用二十多人,年印240令紙(今500張)。當時,主要銷往河南的清豐、南樂、開洲、滑縣,山東的濟寧,河北的邯鄲、館陶等地。於希會12歲上案子印版畫,到解放初期印了幾年,木版徹底毀壞於“文化大革命”中。

東昌府的清孝街、鐵塔寺,位於京抗大運河岸邊,方便於南北商業船隊訂購版畫的商務活動。這裡作坊多,物美價廉.招引了大量來自東兩南北的商販.他們根據本地的風俗,拿著自己需要印的“畫樣”,紛紛找作坊定貨,作坊主接到“畫樣”,交給自己提前請到作坊專門負責刻版的藝人,馬上刻印。短短的幾天時間,商家拿到自己滿意的貨物.裝船從入運河運回全國各地,這是大商販的經營方式。小商販以手提肩扛、人推木軋車、牛拉凹木軋大方車等多種多樣的方式進行銷售。常賣神碼的人講:“過年,提前到各村莊貼上帖子,寫上某月某日送門神、紙碼來,另外的商販只要看到村莊門的字條,都會主動尋找沒有字條的村子貼上自己的預銷日期。”這反映出民間生活有秩序的一面。

民間工藝屬於民間文化一向無爭議,尤其是木版年畫雕刻、印刷之類,形式上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它的工藝就更是如此。民間手工藝生產源於悠久的傳統文化,要從大的文化背景上著眼,從工藝本身、具體行為中考察古東昌年畫製作雕刻、印刷的民間文化內涵。

自然資源——物性的利用。凡屬自然之物都是民間工藝首選的材料,也是人們對大自然索取的最早認識和相對合理的利用,其中就反映民間文化的智慧。東昌木版年畫選用梨木雕制木版;用松煙、茶水制黑色,槐米制黃色,葵花籽制紫色,生銅末鏽制綠色,石青粉制青色就是很好的例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nianhua/me5z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