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民間工藝 >

71歲老人復原北京記憶 將老行當做成微縮模型

71歲老人復原北京記憶 將老行當做成微縮模型

71歲老人復原北京記憶 將老行當做成微縮模型
在西城區,有這樣一位老人,將記憶中的老北京行當做成一個個別具韻味的微縮模型。他就是71歲的北京老爺子金世崑。

金世崑老人家住後海南沿小翔鳳衚衕,出生於1943年,今年剛好是72歲,羊年也是他的本命年。“金”姓,翻譯成滿語就是“愛新”,而“覺羅”就是“姓”的意思。雖然如今的金世崑老人看起來和普通老人無異,但放在過去,他可就是正經的滿族正黃旗,皇家的後裔!對咱老北京這點傳統,從小就長在皇城根底下的金世崑老人可是再熟悉不過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自己六七歲時全家團圓過大年的場景,如今他依然歷歷在目。


【紅包篇】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民謠幾乎每個老北京人都會念,可老北京人過個年到底有多少講究,卻不是每個人都說的清。關於“壓歲錢”和“壓祟錢”的講究,就是金世崑老人特別強調的重點。雖然如今百歲老人不再少見,大家對年紀漸老也不再敏感,可孝敬老人的這份心還是應該有的。而對孩子們,難道現在還要找幾個銅板,才算正宗的壓了祟過了年?

對此,金世崑老人也笑稱,自從銅板換成了紙幣,這“壓祟”的錢串兒也就無跡可尋了。長輩們為了延續老傳統,就用紅紙包些零錢,再用紅線捆紮起來,代替從前紅線穿起的一串銅錢,讓孩子戴在身上辟邪保平安。這也就是最原始的“紅包”的由來。聽到這您可能會說了,這錢給了孩子卻只讓帶著不讓花,那孩子們這春節怎麼能過得開心呢?放心,長輩們可是會另行準備一份零花錢,讓孩子們能開開心心的逛個廟會、買點小零嘴。這份零花錢的形式更接近於長輩給晚輩的“紅包”,長輩們將零錢放在一個“小抽子”中——一個袋口有抽繩的布口袋——孩子們就開開心心地帶著這小零錢袋,和小夥伴們一起奔赴廟會、買兩碗油炒麵解解饞。


【遊玩篇】

想起自己兒時逛廟會的經歷,金世崑老人的情緒興奮了不少。“我小時候,一到過年最愛去的就是護國寺的廟會,那會兒,護國寺還有三扇大門,門口就站著人吆喝:大掛的山裡紅要不要!”但您要是把錢花在了這,進門可就要追悔莫及啦!那時候的廟會,沒有遍地的烤羊肉串,只有老北京的各式小吃。雖然普通人家的孩子兜裡只裝著兩三毛錢,但三分錢一碗的油炒麵,五分錢一碗的麵茶,還是能讓小夥伴們開開心心的解個饞。門口那一大掛山裡紅,也不過只要一毛錢。而現如今的電視劇中常出現的街頭雜耍,一聲鑼響聚起一圈觀眾,這也是當年廟會上的真實寫照。小孩子們湊在人群中看看雜技、皮影戲、聽聽評書,一般也無需付錢。因此不管孩子們的家境如何,在廟會上都能得到不少快樂。除了廟會之外,就在咱什剎海的東邊,鼓樓前面的地安門外大街,也曾是老北京最繁華的一段。春節來到這,您絕對能大飽眼福!

鐘鼓樓始建於元代,位於大都皇城的正後方,按照“前朝後市”之說,這裡從元代就是個繁華的商業場所。“東單西四鼓樓前”,這句老話也印證了地安門外大街舊事的風光熱鬧。不少從小就生在鼓樓附近的六七十歲的老人至今還記得這條街上昔日的大場面:專賣筆墨紙硯等文化用品的“紅旗紙店”、北京第一家的“馬凱餐廳”、在如今也小有名氣的“和成樓”醬肉鋪、合義齋小吃店,還有各種金世崑老人已經記不住名字的影樓、首飾店。放在今天,這繁華程度絕不亞於西單王府井。雖然在五十年前,這些店鋪初一到初四一概關張歇業,但從破五起,不少商鋪及大戶人家門前,都會擺上個方桌,上面放著些茶水點心。這可不是為了方便路人,而是專門為了迎接“走會”表演的到來!

隨著鐵片互相敲擊的“鏘鏘”聲,走在前面的“開路會”就舞著鐵叉現身了!每根鐵叉的上端都裝有金屬製成的鈴鐺片,隨著表演者的舞動發出清脆明亮的響聲,成為“破五”的一道最引人注目風景。而表演者們則都畫著古人臉譜、身穿緞袍,一陣鏗鏘頓挫的表演過後,商鋪或大戶人家則會為表演者送上紅包。圍觀的路人和孩子就樂得看個熱鬧。除了鐵叉舞,還有踩著高蹺跳走摔叉的高蹺會、推車上假坐一女子與推車人邊唱邊舞的小車會等等。免費又熱鬧的表演讓附近的人家無不前往觀看,是新年之初北京街頭繁華的一景。金世崑老人至今想起依然是一臉的笑意。


【衣食篇】

在外歡聲笑語,在家中一家老小自然也是少不得歡慶團圓。“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這其實就是老北京人過年使用最普遍的時間表。不過一樣的事,不一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做法。五六十年前的富賈人家,每到年前都會進行大采購。這規模比咱如今採購年貨可要誇張多了!彼時的北京冬季氣溫更低,蔬菜水果幾乎絕跡,有錢人家則會派遣專人遠赴江南,帶回新鮮的蔬菜水果過年享用。而雞鴨魚肉這些“硬貨”,則要從“關東客”手中購買——他們是來自東北三省的商戶,帶著已經凍的硬邦邦的整豬整羊到北京來售賣。

相比這跨越了半個中國的大采購,那時生活並不富裕的普通人家就低調的多,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寒酸。平日裡根本不得見的肉類,在過年時也會有一些,但新鮮的蔬果基本見不到。就連年三十的那頓餃子,普通人家也是葷素混合做餡。而大戶人家則製作葷素不同的兩種餃子,葷餡自家人圍桌享用,素餡則用來供奉灶王爺。談起這樣的差別,兒時家中已經不太富裕的金世崑老人多少有些心酸。不過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一樣有值得懷念的天倫之樂。

金世崑老人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每到臘月,母親就會為他換下已經穿了一個冬天的棉襖棉褲,沒有買新衣裳的錢,就用哥哥或是長輩的舊衣服改制。上街花上幾分錢買些“煮青煮藍”——六十年代家庭常用來給舊衣服染色的染料——將舊衣服染制一新,再重新縫製給孩子們穿。穿著新衣,吃過了三十午夜那頓肉菜混合的餃子,就是為一家老小及街坊四鄰拜年的時間了。門外祭拜灶王爺時下撒的芝麻秸被大家踩的噼啪作響,長輩小輩手裡都拿著紅包,這熱鬧又有著濃濃親情的時刻,才是金世崑老人至今難忘的“老北京大年”。

見到金世崑老人時,距離過年還有不到兩週時間。他的家中卻沒有窗花、沒有對聯,除了一隻代表本命年的金羊玩偶,金世崑老人家中幾乎找不到過年的氣氛。“現在家裡經濟條件都好了,一到過年,我老伴都會說,今年咱們哪吃一頓去?”幾十年前一家十來口人喜慶熱鬧歡聚的畫面,在兒子尚未結婚的金世崑老人家中似乎難以實現。不過談到即將到來的春節,老人依舊十分開心:“我侄子都已經有孫女啦!今年來了就該叫我太爺爺了!我們家這也算四世同堂了!”為了這位還沒見過的重孫女,金世崑老人特別準備下了一千塊錢的大紅包。老北京的許多講究,現如今或許都不在了,但老北京人之間的情分從未生疏。情分在,年味就會濃郁久遠。


71歲老人復原北京記憶 將老行當做成微縮模型 第2張
復原一種老行當花十天

在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群,金老爺子的手工藝品在左鄰右舍中間已是小有名氣。老北京爐具、拉洋片、剃頭挑子、賣金魚挑子……幾十年前的老北京物件重回眼前,精巧生動,活靈活現。“都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的東西了,一看就想起過去那種情景。”街坊們邊看邊豎大拇指。

“這是爐身、爐盤、耳子鍋、火圈兒。”金世崑拿著一整套老北京爐具,非常認真、細緻地介紹爐具的每個部件。這些有模有樣的微縮模型原材料都是平時生活中收集來的,有罐頭盒、茶葉桶、小藥片塑料膜等等。

金老爺子告訴筆者,一般情況下,一個模型從原材料的收集到製作完成大概需要十天左右的時間。慢工出細活,金世崑對每一個模型的細節都精益求精地做到極致。“吃飯的時間到了他都會忘記。”老伴兒在一旁告訴筆者。金世崑對每個模型也是倍加呵護。在展覽中有人擺弄這些模型,沒有放好,他又小心翼翼地把模型擺回原來的位置和狀態。

金世崑14歲開始學徒做鉗工,幾十年的老手藝做這些模型更是輕車熟路信手拈來。鄰居街坊的鳥籠、小學的課桌,有損壞的在他手裡都能被修理得煥然一新。金大爺樂呵呵地說:“誰家有壞的東西都來找我修。”


小模型裡留記憶

模型雖小,意義卻大。在金老爺子眼裡,這些模型遠遠不只是長寬高不到20釐米的廢舊材料組合,而是這七十載歲月留下的痕跡和回味。

觀察這些模型,北京人現在的生活中早已不見它們的蹤跡。金世崑興致勃勃地介紹道,這些模型在五六十年代的老北京人眼裡可是載滿了酸甜苦辣的生活記憶。

談到老北京,金世崑把這些回味都放到了這一個個模型中。“冬天天冷了洗衣服不幹,或者家裡有小孩的尿布都要放到烘籠上”、“咿呀呀喲咯,你就往裡觀喲,武松打虎,就照在上頭咯”、“剃頭挑子一頭熱”爐具中舊時的生活情境、拉洋片子的唱曲、老北京典故的由來,金大爺講述著模型背後的歷史,恍若時光倒退半個世紀,回到了那模型背後的一段段歲月中。斑白的頭髮、嘴角的皺紋……談笑間,老爺子的年輕歲月也彷彿歷歷在目。


活到老“玩”到老

有人說原來的日子太清苦,連叫賣聲都顯得很淒涼,但在金世崑看來並不是如此,“原來的生活有原來的好,現在也有現在的好,各有各的好。”他說,能有一技之長便是謀生之道,即使一年四季吃窩頭臭豆腐,也沒覺得有多苦。

從1998年退休到現在,金大爺不僅執著於模型的製作,平時的生活中更是喜歡看看書、讀讀報。每年社群在恭王府舉辦的小春晚,金大爺都是相聲表演的積極分子。原生態的吆喝聲一起,和三五個好友一起唱著濃濃的老北京腔調,用聲音回味著兒時的生活。


陳建祥/郭晶 圖/潘財炳、宿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minjiangongyi/n5e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