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民間藝術 >雕鐫 >

葫蘆雕刻藝術

葫蘆雕刻藝術

堪稱一絕的關東葫蘆雕畫視訊

幾個世紀以來,在各個國家都能找到手工製作葫蘆的歷史,葫蘆裝飾物的遺蹟曾在祕魯和中國的古墓中被髮掘,考古顯示,當時人們不僅簡單的把它作為盛放食物的容器,還將政治事件、宗教儀式和生活場景刻畫或者燒灼在葫蘆的外殼之上。  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偏愛用葫蘆這樣的有機材料進行手工創作。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織物藝術家納丁·斯皮爾就沉醉其中,她使用大自然的果實——如松果、椰殼、葫蘆、貝殼等為原料,然後用植物或動物的圖案來裝點他們。

葫蘆雕刻藝術

裝飾葫蘆有趣又簡單,而且花費不多,全家一起動手其樂融融。

如何製作葫蘆裝飾品 材料:乾燥的葫蘆、鐵刷、鋸齒刀、葫蘆刮、鉛筆、複寫紙、膠條、簽字筆、刻刀、錐子、模擬花(新鮮花草)、縫衣針、蠟封麻線、皮革染料(油畫棒)、定色劑

步驟:

葫蘆雕刻藝術 第2張
1、洗淨葫蘆,擦乾,用鐵刷磨去表面的黴點。
葫蘆雕刻藝術 第3張
2、用手工鋸齒刀切開葫蘆。
葫蘆雕刻藝術 第4張
3、颳去葫蘆瓤,沖洗內部。
葫蘆雕刻藝術 第5張
4、用複寫紙將圖案畫在葫蘆上,或用鉛筆直接描畫圖案。
葫蘆雕刻藝術 第6張
5、用簽字筆勾畫圖案。
葫蘆雕刻藝術 第7張
6、用刻刀增加圖案的立體感。
葫蘆雕刻藝術 第8張
7、用錐子在葫蘆上方刺一些小洞,間隔1.2cm左右。
葫蘆雕刻藝術 第9張
8、用縫衣針將蠟封麻線穿過小洞,固定新鮮的花草或乾燥的松針等作為裝飾。

東昌雕刻葫蘆:刻出來的葫蘆 藏起來的歷史

雕刻葫蘆是一種細活,一刀一針都相當費工夫。現在的年輕人很少願意從事這個行當了。 東昌雕刻葫蘆以其天然雅緻的造型、傳統的手工技藝、栩栩如生的雕刻圖案剛剛順利進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

雕刻葫蘆源遠流長 葫蘆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詩經·大雅》記載:“錦錦瓜瓞,民之初生”,意思是說,人類出自葫蘆瓜。“中國人的整個人生歷程都蘊涵在‘三壺’之中:‘破壺’(人從瓜出)、‘懸壺’(醫藥濟民)、‘壺天’(魂歸壺天)。這壺都是指葫蘆。” 聊城市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王慶友告訴記者,在國內許多民族的先民那裡,都曾崇拜過象徵“母”體的葫蘆。相傳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兄妹就是從崑崙(葫蘆)山中誕生的。據瞭解,原始社會至漢代為葫蘆的種植食用期,宋代為簡單性雕刻稚形期,明代、清代至民國為取材廣泛、技法多變、精雕細刻的成熟期,建國後至現在又經歷了衰落、復甦的過程。 東昌雕刻葫蘆的雕刻技藝起源有很多傳說,民間比較認同的是宋代王和尚所創。王慶友說,擅長繪畫和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因年事已高告老還鄉,回到現在的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因當時閆寺一帶盛產葫蘆,於是王和尚便在葫蘆上雕刻出精美的圖案,用來養自己喜愛的蟈蟈。其葫蘆雕刻內容多以老百姓熟悉的戲文為主,多帝王將相、八仙人物、才子佳人等。 “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時路過堂邑,將葫蘆種子送給當地老百姓種植,後來有心人將戲文人物、民間傳說雕刻其上,形成葫蘆雕刻技藝。之後,有人以雕刻春宮圖的形式將生殖文化、性文化表現在春宮雕刻葫蘆上,作為陪嫁壓箱底的物件。後來,當地人紛紛效仿,葫蘆雕刻便由此流傳開來。”郝春林老人道出了葫蘆雕刻技藝淵源的另一種說法。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東昌府商賈雲集,繁盛一時,當時的雕刻葫蘆曾興盛一時。解放後文革時期,東昌雕刻葫蘆被列為“四舊”而衰落。20世紀80年代後,雕刻葫蘆又有所復甦,但由於各種省時省力新工藝的出現,學習葫蘆雕刻技藝的人一度銳減。

民俗文化極佳載體 在郝春林的家中,記者看到一堆雕刻工具,諸如定格圓規、斜口刀、直口刀、圓口

#p##e#

刀、剪線刀、刻筆、透孔器等足有二、三十種。郝春林老人說,刻了一輩子的葫蘆,僅工具就換了10餘套。在老人北屋的條几上,擺放著許多老人雕刻的葫蘆成品。談及這些精美的藝術品,老人感到非常得意。 郝春林老人表示,以前雕刻的盡是一些“扁圓葫蘆”,也就是常說的蟈蟈葫蘆,現在又增添了“大葫蘆”、“亞腰葫蘆”等。記者發現,郝春林老人的這些作品經上色後,花鳥、蟲魚、走獸、人物栩栩如生。根據古典劇雕刻的《三英戰呂布》、《花木蘭從軍》、《水泊梁山》、《武松打虎》都十分生動鮮活。其中,《穆桂英掛帥》、《三孃教子》、《牆頭記》、《樊梨花徵西》、《四郎探母》以及《八仙過海》等一些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的圖案在葫蘆上雕刻得最多。 對於東昌雕刻葫蘆的製作工序,郝春林老人說,雕刻葫蘆一般分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將成熟的葫蘆放在鍋中煮,然後發酵去掉青皮。第二道工序是雕刻各種圖案。一般雕刻葫蘆的技法是“刻”或“片”,東昌雕刻葫蘆雕刻技法上的最成功之處,在於借鑑了雕刻工藝的鏤雕技法,將構圖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鏤空,透刻上折線紋、如意紋、古錢紋等各式花紋,不僅改善了葫蘆的透氣傳聲效能,也增強了葫蘆的整體審美效果。第三道工序是上色。先用灰同油攪拌均勻,加入色料,抹在雕有圖案的葫蘆上,最後把葫蘆表面擦拭乾淨,留在圖案凹槽的油灰會使圖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特別是花葫蘆的片刻是東昌葫蘆雕刻中最為普及的技藝。在下刀之前,先將葫蘆染色。染色後的葫蘆呈紫紅色,非常鮮豔,用刻刀片出花紋後,紅底白茬,極其醒目豔麗。”郝春林老人說。 東昌府區葫蘆協會會長李廣印說,東昌雕刻葫蘆是中國葫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寓意與仙道、寶貴、長壽、子孫繁盛等有密切相關,文化內涵  極其豐富,深受各國人的喜愛。今年,日本愛瓢協會一行19人來聊訪問就證明了這一點。 東昌雕刻葫蘆在選材、加工都有其獨到之處,其地域的適宜性、質地的獨有性、題材的廣泛性、技法的獨特性、風格的多樣性,在中國民間工藝品中實不多見,在藝術上具有較高的價值。發掘、搶救東昌葫蘆雕刻文化,可以從獨特的視角,研究當時特定歷史空間下東昌府區的工藝方式、民風民俗、社會生活、政治經濟等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東昌雕刻葫蘆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葫蘆雕刻”傳承路遠 東昌雕刻葫蘆在長期的傳承歷史中,逐漸形成了閆寺、樑水鎮和堂邑鎮路莊等三大雕刻譜系。 東昌府區葫蘆協會相關人士透露,閆寺雕刻譜系代表人物為閆寺辦事處李什村農民李玉成。他最擅長雕刻“八仙過海”、“二龍戲珠”、“武松打虎”以及《西遊記》等古典名著和民間傳說題材的圖案。樑水鎮雕刻譜系第六代傳人王新生是樑水鎮后王村農民,善刻吉祥圖案、人物、山水,雕刻技法以“片葫蘆”和“戲葫蘆”為主,尤精於“片葫蘆”。 郝洪然是堂邑鎮路莊雕刻譜系郝氏第五代傳人,20世紀70年代隨父輩學習家傳葫蘆技藝,其雕刻“片”、“雕”、“鏤”並重,尤其精於“戲葫蘆”的雕刻,其法是用針劃,輔以刀刻,之後還用顏色加以點綴,以使線條更加醒目。內容多取自古代戲曲人物和神話傳說,多精刻細描,形象逼真。 儘管東昌雕刻葫蘆形成了三大譜系,但由於現在的葫蘆雕刻藝人只有10餘人,並且大部分藝人年事已高,有的已棄刀多年,很難再出精品之作,技藝精湛且能推陳出新者只有極少數人。同時,目前市場對雕刻葫蘆需求量少,且價位低廉,致使很多藝人轉向市場前景看好的、具有現代氣息的烙畫葫蘆製作。業內人士透露,整個聊城

#p##e#

市一年生產傳統的雕刻葫蘆也不過1萬個。 東昌府區文化局局長李廣印向記者透露,目前,他們成立了東昌府區葫蘆協會,同時,對葫蘆雕刻藝人、傳人進行專門培訓,用5至10年時間培養100名左右的葫蘆雕刻藝人,必要時成立葫蘆雕刻藝術學校,培養更多的葫蘆雕刻人才。 “不過,這只是一個開端,要使東昌雕刻葫蘆真正形成品牌並順利傳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李廣印最後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yishu/diaojuan/5d3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