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民間藝術 > 雕鐫

引人注“木”的中秋文化——雕刻在“月餅模”深處

2016-11-20 雕鐫

漸行漸遠的中秋文化:那年那月那餅印

漸行漸遠的中秋文化:那年那月那餅印
漸行漸遠的中秋文化:那年那月那餅印

舊時過中秋,自制月餅幾乎是家家戶戶一個不可缺少的節目,月餅模則是必備的製作工具。我國一些地方製作月餅模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自制出來的月餅,一家有一家的特色,做月餅的“模”自然也是形狀各異、千姿百態。天津社會科學院王來華教授收藏的月餅模藏品已達上百種,花樣之繁多,引人注“木”,令人歎為觀止

探尋月餅模的歷史溯源

月餅作為節日食品,其文字和圖案都體現了豐厚的文化寓意,一件件雕刻精緻的月餅模堪稱民間工藝品。月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北宋,蘇東坡詩中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飴和酥”。因此月餅模的歷史似乎也應追溯到宋代。但流傳至今的月餅模,較為常見的是明清時代的產物,可能與其材質的耐久性有關。民間的月餅模多為木質,且多為杜梨木所制。杜梨木又稱“杜木”,木質細膩無華,橫豎紋理差別不大,適於雕刻,除用於製作月餅模外,更廣泛用於雕刻家具和印章。

常見的月餅模,直徑在三四寸左右,小的一般一寸,大的則達1.5-2尺。形狀多為圓形,也有正方形、橢圓形、蓮花形、桃形的。月餅模圖案、形狀的變化,一方面體現的是製作工藝的多變,另一方面,也是為區別月餅的不同餡料。在傳統文化習俗中,嫦娥、玉兔、吳剛、桂樹已成為中秋節的象徵,也是月餅模最常見的圖案題材。天津藝術博物館近年徵集到一塊百年前的月餅模,不但工藝精緻,中秋節文化寓意也十分豐厚:這件餅模直徑約1尺,可以製作2.5公斤的大月餅,圖案中間為月宮瓊樓,裡面嫦娥起舞、玉兔搗藥、吳剛伐桂……主圖周圍,又按季節不同,雕刻了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時花,刀法細膩、佈局精當,稱得

#p##e# 上是月餅模中的“極品”。相比之下,民間常見的月餅模就簡陋、粗糙多了。“福”、“德”是出現在月餅模上較多的文字,龍、麒麟、蝙蝠等瑞獸祥獸則是圖案的主角……同時,月餅模上還少不了一圈規則形狀的花邊,常見的有“纏枝花”等。這樣,月餅從模“打”出來後,顯得圖案規整而雅緻。

如今,月餅模早已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它在成為一種日漸罕見的精美收藏品的同時,也成為了社會生活發展變遷的珍貴見證。

探究月餅製作背後的故事

製造月餅模共有五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就是選擇好的木材,最好是用沙梨木,它的特點是板面光滑、紋路細。將選好的沙梨木材鋸成一塊塊大約有十釐米厚的四方模板,然後用鑽孔車床將中間挖出一個三四釐米深的圓孔。

挖孔的第二道工序是製造月餅模時最艱苦的工序,也是最費時的工序。因須使用雕刻刀一刀一刀地鑿,將裡面的圓孔刻得平坦光滑才能使用。打邊花開“牙”是下一道工序,使打出的月餅有菊花狀邊緣。再下一道工序就是打氣眼,氣眼是月餅模的排氣孔,主要是讓餡打下去時裡面的空氣能排出來。

最後一道工序是製造月餅模的“精華”之處:雕刻花紋,為月餅模“文身”。月餅模花紋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題材有人物、動物和花卉圖案,配以文字。月餅模多刻上品名、店號及產地等,還有表示吉祥如意的字樣。雕刻刀法要求簡練、剛勁有力、進刀快且深。做好的月餅模要求畫面印紋清晰、邊牙均勻、字面光滑、脫模爽快、便於操作、適合生產需要。

使用的雕刻刀也很有講究,都是雕刻師傅根據雕刻的需要,自已打磨而成的。刀口有平、彎、寬、窄等樣式,雕刻每一處不同的花紋就使用不同的雕刻刀,雕刻刀需經常打磨,鋒利的刀雕刻出來的花紋才有稜有角、立體感強。

隨著社會的發展,月餅模不復往日的光彩,大多閒置而成為藏家的珍愛。一般說來,月餅模刻紋不會過於繁複和細緻,以免月餅出模時無法表現;但也有刻工精微的月餅模留存下來,或許單純為觀賞而作。

月餅模是將生活和藝術結合為一的傳統工藝。這項工藝隨著中秋文化氛圍越來越淡,已有日薄西山之勢,緬懷過往,不免令人慨嘆。如何延續這份記憶中的芳香,似乎不應只是藏家的責任,但當下也只能寄望於他們的整理和儲存,以留給後代人瞭解前輩過往生活的機會。(程聖中 文/攝)

■編後話

兒時中秋夜,皓月當空,全家人團聚在融融月光之下,在庭院中擺上香案,置放水果、月餅等祭品。祖母虔誠地拜上幾拜,然後將一塊大月餅切之分食,即使有家人身在異地,也須留下一角,以示團圓之意。

月餅是自制的,還記得剛烘焙出來時的香氣常常讓我垂誕欲滴。每當看到家人擦洗那大大小小的餅印(也稱“月餅模”)時,中秋便為時不遠。年幼的我甚為好奇,任意形狀的麵糰放到月餅模裡,都會拓出相同的樣子。

長大後才明白,這些紋理已然斑駁的木質模具傳承了上千年的中秋文化。在那精緻細美的花紋圖案裡,分明雕刻著人們世代的企盼和祈福。而對月餅模的記憶,只是殘存在童年時的夢裡。

而今我對中秋的感覺,猶如沒有表情的水,平淡無奇,只有中秋夜給家裡致電成為例行公事。母親會在電話中提及現在自制月餅的越來越少,我也會感嘆自己沒吃月餅已有多年。

所幸的是,在天津社科院王來華教授不大的家裡收藏了不少餅印,我用相機紀錄下它們似曾相識的容顏。那被束之高閣的餅印,從“尋常百姓家”飛入“王謝堂前”,不免讓人唏噓。

在更多人眼裡,中秋漸行漸遠,月餅已然老去。在當下月餅“華麗”轉身的背影下,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餅印顯得灰頭土臉、了無生氣。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淡淡月光下永遠屬於自己的那一角月餅,永難忘。也許,你亦然。

標籤:引人注 月餅 中秋 雕刻 深處 幼兒園中秋節月餅手工
2017-03-18
2017-08-25
2016-11-20
2019-01-31
2016-11-21
2019-02-25
2016-06-22
2018-09-12
2018-04-15
2017-10-12

Copyright ©2024 製作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