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文化創意 >布藝 >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鞋,婦孺老幼再熟悉不過的生活用品。製鞋,那是專業作坊或鞋廠的事。把碎布一塊一塊,一層一層地粘起做袼褙,那叫“打布殼”。用錐子扎孔,大鼻針引麻線一針一針地納上布層底,那叫“打鞋底”,用小針細細地縫馬蹄形樣,那叫“縫鞋幫”……製作布鞋,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匱乏時,農村家家手工做布鞋的記憶如今已消失在琳琅滿目的鞋店中,而今筆者在四川省會理縣白雲庵親眼所見——

手中的竹刷在盆子裡蘸上漿抹在布上,貼上布,再蘸漿,再貼上布……在會理縣白雲庵,一個坤道的動作打開了筆者塵封已久的記憶:孩提時奶奶做鞋的一幕。“道長,您打布殼做啥?”“做鞋。”“自己做不是很費事嗎?太不划算了!”商品過剩的年代還手工製鞋,筆者直言以對。“我們這裡的鞋啊,除了做給自己穿外,還給那些找上門來訂購的人做。”道長和筆者聊了起來。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2張

道鞋:清清白白走四方

制袼褙的道長姓張,她介紹道,道教對道士的穿戴有嚴格的規定,比如只有在做法事時可以穿紫色的道袍,平時都是穿青色的道衣,而鞋必須穿布做的道鞋,即雙臉鞋和十方鞋。

雙臉鞋為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樑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雙臉鞋的兩條布樑子,製作起來十分麻煩,但它代表著道教文化的“兩儀”(太極生陰陽兩儀)。有了這兩儀就可生出八卦,寓意行走八方。

十方鞋的鞋口也是圓的,鞋幫面料為黑色,裡料為白色,裁剪成黑白相間,內外兩側各形成5個白色的條形圖案,一共有10個,故名十方鞋。5個白色的圖案代表道教文化的“五行”,內外共10個則應“八卦生九宮,一切歸十方”。其圖案邊緣要鎖邊口,縫起來不僅費工,弄不好還容易縐布。

道鞋在製作工藝上與傳統布鞋同出一轍,但道鞋的鞋幫上卻有著自己的文化意涵。道鞋都是用黑白兩色布製作的,這是遵循太極圖的黑白元素,另一位道長歐道長還對此作了鏗鏘的解釋:做青青白白的鞋,走清清白白的路。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3張

做鞋:祖祖輩輩的傳承

據張道長和歐道長兩位坤道講,做道鞋是她們入道後最近兩年才學習的。剛入道時,她們的鞋子是跟距白雲庵60多公里外的通安葉鞋匠訂做的,那時葉鞋匠已是耄耋之年,體弱多病,難以為繼。於是她們就依葉鞋匠做的鞋放樣,開始自己做鞋。試做幾雙後,她們就完全掌握了道鞋的製作方法,即將傳統布鞋製作工藝進行適當的改變。

這兩位道長都是50歲出頭,她們在十多歲時就跟著大人學納鞋底、上鞋幫。那時候,農村成了家的婦女冬閒時都要“打布殼”、下鞋樣,集體出工時的田間休歇和生產隊開會的時候都要閒裡抽空地納鞋底、縫鞋幫,趕製一家老小要穿的布鞋。婦女有一手好針線活,總會受到鄰人的尊敬。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老百姓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日子愈來愈好過,衣服舊了就添,鞋子需要就買,樣式多得讓人眼花繚亂,除釘鈕釦兒外,婦女幾乎不再摸針線活了。

學會做道鞋後,兩位坤道感悟頗多,“人上了點歲數,添了些經歷後,就比較傳統、戀舊,自己動手做道鞋,一個是知道了節儉,對《道德經》中的“三寶”之一——“儉”有了切實的體會,“儉故能廣”;二是學會了感恩,做鞋子總能讓人想起前輩人一個人做鞋給好幾個兒女穿的不易;再有就是守根,有傳統才有現代,古話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不知道上一輩的傳統,咋個對下一代進行傳統教育?”

工藝:地地道道的環保

道鞋採用千層底納線而成,雖然壽命不長,並且怕溼,但是柔軟不磨足,透氣不汗腳、穿起來比較舒適。製作過程中不用化學膠,穿著防滑,不會劃傷地板和產生噪聲。

“製作一雙道鞋,需要扎多少針耗多長線?”道長答道:“千針萬線。”大致估算,鞋底用布二十幾層,納制需消耗兩臂長的麻線12-14根,約20-25米,針腳一千多針,耗時3至5天方可完成。

千層底道鞋的製作,要經過以下工序:

1.制袼褙:冬季把質量好的棉布用苦楝子漿糊一層層貼上在平整的桌面或木板上,自然晒乾揭下備用。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4張

冬季苦楝子成熟,葉落枝枯,易於棒擊落地採收,用熱水將果實泡軟,剝皮,露出果肉,手捏擠成漿,作糨糊。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5張

苦楝為楝科植物,其別名苦苓、苦苓仔、楝樹、金鈴子、翠樹。分佈於四川等省。苦楝子果肉有毒,含有苦楝素、多種四環三萜類成分,有殺蟲、抗菌作用,做成的袼褙,既硬襯,又不塞針,還有韌性,並防蟲蛀。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6張

冬季日照好,袼褙易於晒乾。

2.搓麻線。將自家種的原麻或在集市上買回的麻皮,用開水煮,去麻的膠性,使麻變得柔軟,加冬瓜樹或玉米芯燃燒後的灶灰浸泡,讓其增白,晾乾後,再慢慢地撕成適合製成麻線的細絲,用麻車把麻絲扭緊,然後再將其對摺,合二為一,用麻車扭成麻花樣的麻線。搓麻線是個技術活,麻線的粗細要均勻,中間不能出現疙瘩,因為疙瘩會影響納鞋底的速度和質量的。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7張

3.切樣:按個人的足長、足寬備存的底樣和幫樣把袼褙切成一片片的花生殼樣鞋底和馬蹄形樣鞋幫。

4.納底:用麻線縫製鞋底。將重疊多層袼褙的底子,用錐子扎孔,大鼻孔針穿麻線連線,要求隔0.5釐米一針,每平方寸鞋底納 81 針以上。針碼要求分佈均勻,麻線過一針得用手勒緊。這是鞋底美觀、牢實的保證。

5.槌底:納好的鞋底用鐵錘槌擊線頭,防止線頭硌腳,同時讓鞋底造型合腳,不扭曲。

6.縫幫:將袼褙幫樣重疊裡層套白布,面層套青布,用細針縫合在一起。

手工製作道鞋,留住祖輩的手藝和精神 第8張

7.包邊:每片鞋底、鞋幫用新白布條包上四邊。

8.圈底:用麻線把粘合後的鞋底沿四邊縫合。這道工序決定著鞋的式樣強度,要求縫合線圓潤,針線緊密,接頭合適,因而是所有工序中的重要一環。
這八道工序中,最獨特的是第一道工序。兩位道長製作的布鞋用自採的本地苦楝子作糨糊,袼褙質地密實,所以遠近的老年人都找她們作壽鞋,閒時制起以備用,而不用擔心蟲蛀。

她們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理念贏得了人們的信任,而地地道道做鞋,不僅再現了祖輩的手藝,還傳承了祖輩對自然的和諧、對自己的勤儉、對他人的友善精神。



感謝作者授權,轉載請保留作者原文地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wenhua/buyi/ev7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