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文化創意 >編織 >

編織毛衣中所反映出的經濟學道理手工教程

編織毛衣中所反映出的經濟學道理手工教程

編織毛衣中所反映出的經濟學道理手工教程

編織毛衣中所反映出的經濟學道理

(文/bfmyvi,圖/摘自網路)


    去年冬天,老婆決定給我織件毛衣,可惜,織到如今還沒織好,於是我常拿這件事來取笑她,等你把毛衣織好,我早就被凍死了。

    其實,織毛衣是一件“麵粉貴過麵包“的事。單是毛線的成本就比市場上賣的現成毛衣成本高!還不計算一個多月來,老婆工作之餘投進去的大部分空閒時間,也不計算老婆的辛勤;用老婆的話說“手指都磨破了,眼睛都熬瞎了“,又因為是初學,那些打了又拆、拆了又
打的費事都不計算在內。而現成的毛衣不僅種類、花樣豐碩,質量也不賴,買一件穿在身上,省錢省事省心省力。
  
    在經濟學中,人是理性人,以追求好處最大化為目標。從一般的經濟學角度看,織毛衣是一件並非好處最大化的事,一種並不“經濟“的行為。

    誠然,咱們可以這樣理解,織毛衣的價值在於表達情感,盡孝敬之意,而不是為了少投入多產出。因此,親手織出來的毛衣才被人們喻為“溫暖牌“、“幸福牌“毛衣。但是,總不能說幫老人買一件毛衣就不是示意親情,就不是盡孝心和敬意,就不溫暖、不幸福吧。只能說,織毛衣因投入了更多的血汗、情感,耗費了更多的人力、財物,而顯出更大的孝敬,一件精心編織的毛衣具備寄情於一物的象徵意義。這樣理解,織毛衣就不是單純地織一件毛衣,這一行為仍然契合經濟學對人的判定追求效用最大化,這裡的效用就是表達情感,用最美妙、最感人的方法孝敬親人。

    老婆織毛衣的目標就在於此。不過,她知難而進、樂此不疲的原因還在於,她在織毛衣中追求著另外一種好處最大化,那就是快活。老婆跟我說,賣毛線的老闆娘很會做生意,她不僅賣毛線,而且還教人織毛衣,以此吸引顧客。漸漸地她的店子裡常常聚集一些織友,他們坐在一起交換資訊、討論心得、分享效果,其樂融融,一些人還成了好朋友。

    如此看來,毛線交易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交換行為,或許說”織友們“參加交換並不僅是為了物質好處或物質享受,交換自身所帶來的副產品同樣吸引著他們,諸如交朋友,交換資訊,彼此學習,相互欣賞等等。賣毛線的老闆娘有意或無意地認識到,在紡織技巧越來越高、紡織成本越來越低的今日,人們織毛衣可能不僅是為了添一件保暖的衣服,還有表達親情、相互交換、自我一定的價值,她滿足了這種需求。

    事實上,隨著人類社會財富的劇增,遵從收益遞減的規律,物質好處所帶來的滿足會越來越小,人們的快活要從其餘方面獲得,包括參加交換自身所能得到的快活。當這樣的需求越來越主要時,交換自身也會成為目標。這實際上也能說明,為何人們省幾個錢寧願開幾十公里車去買廉價貨,而不願就近購買較貴的商品,雖然這樣他們會節省一些錢(汽油費等),因為他們在沿途觀光、淘廉價貨中也會得意其樂,交換自身成為快活的過程。這同樣不能說,此時的人不再是經濟學裡的理性人,而是當物質生活條件達到一定水平後,效用最大化中,精神需求的比重會越來越大。

    經濟學家茅於軾曾經說起一個例子,他說,有時候咱們坐計程車和司機聊天,談得很愉快,下車時多給兩塊錢小費。這錢是因為得到額外的效用而支付的。司機也因談得愉快,而且又得了小費而受到勉勵,他會從這方面去努力,去培養自己在這方面的才能。即便沒有小費,這樣做對他也無損而有益。這在茅先生看來,交換正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那就是,交換的快活會成為咱們最後的追求目標。

    只是,咱們這個民族,咱們這個國家,窮得太久,窮怕了,因此把錢、把物質看得很重,甚至比快活更主要。當生存仍然是頭等大事時,交換中非物質的效用確實顯得無足輕重。只要隨著生活改善起來,人們才會講究起精神的滿足,就連織毛衣也會寄予某種精神追求,這是我對織毛衣的一種經濟學解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wenhua/bianzhi/06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