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照片 >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1919年,蔡元培把京師大學堂變成現代大學,倡導思想自由、相容幷包;1952年,中國大學學習斯大林模式,對院系進行調整,私立教育退出歷史舞臺,社會學科全遭裁撤;1977年,高考恢復,中國大學精神中興。如今,大樓越蓋越豪華,但大師的背影卻越來越遠。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晚清最早的大學是西方傳教士辦的教會大學。鼎盛時期,全國教會大學有21所。教會大學最初的目的是為傳播宗教,後來逐漸與中國社會適應。比如,聖約翰大學校訓有出自論語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有英文格言“光和真理”。圖為1907年北京匯文大學堂畢業的女生。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張
1898年戊戌變法後,京師大學堂成立,成為我國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針,認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體用不備,安能成才”,強調學堂的核心是培養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備他日特達之用”奉為創辦大學堂的目的。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3張
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後,更多國立大學出現。清政府對內重視師範教育和基礎教育,對外引進西方先進教育理論知識,積極派遣學生出洋留學。1902年,山西大學堂成立,分中學專齋和西學專齋。圖為1907年,即將赴日本留學的山西大學堂學生與教師合影。攝影:喬治·莫理循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4張
四川高等學堂也於1902年成立,該校由四川總督1896年創辦的西式學堂四川中西學堂發展而來。圖為1912年冬,四川高等學堂讀書的學生,該校為今四川大學前身。攝影:LutherKnight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5張
嶺南大學是一所教會大學,前身為格致書院,創辦於1888年,1918年定名嶺南大學,由美國人任學校監督。嶺南大學校訓為“今之學者為人”。圖為清末嶺南學堂的算術課。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6張
匯文大學校在併入燕京大學大學之前也是一所獨立的教會大學;併入燕京後原校址留下大學預科和中學兩部,定名為“匯文學校”。1927年,匯文以“智仁勇”作為校訓。蔡元培以《中庸》原句“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題釋之。圖為1920年,大學預科部的數學課。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7張
金陵女子大學是中國第一所女子大學,由美國人創立於1913年。這所學校的校訓是“厚生”,校長吳貽芳解釋:“人生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自己活著,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幫助他人和社會,這樣不但有益於別人,自己的生命也因之而更加豐滿。”圖為1920年圖書館內景。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8張
燕京大學是最著名的教會大學之一,她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最著名的校長就是司徒雷登。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中國政府和教育機構紛紛內遷之際,燕大選擇了留在淪陷區,成了不甘做亡國奴的淪陷區學子的寄身之所。圖為1922年燕京大學門口的女學生。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9張
與當時的燕京大學有“南齊北燕”之美譽的齊魯大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會大學之一。辦學初期宗教氣氛十分濃郁,1929年後辦學目標修改為“培養學生具有愛、服務和犧牲的精神,造就學生具有崇高的品質,提供專業的訓練,滿足社會需要。”圖為1941年做實驗的學生。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0張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羅家倫就任校長後指出:大學應該承擔起“創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如果一個大學不能負擔起創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根本失掉大學存在的意義。”圖為1936年,中央大學美術教授張書旂的女弟子在觀看他作畫。羅寄梅/FOTOE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1張
1947年,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一些學生正排演話劇。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原名國立戲劇學校,1935年10月南京建校,以“研究戲劇藝術,培養戲劇人才”為辦學宗旨。抗戰爆炸後遷往長沙,隔年再遷往重慶,隸屬教育部,1946年始遷回南京。秦風照相館/FOTOE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2張
在抗戰時期,中國的許多大學南遷,也有一部分選擇原地堅守。無論是哪一種,只要學校沒有被日軍佔領,學生課餘生活都比較豐富多彩。圖為1941年,齊魯大學,未南遷而留校的學生們在打球。抗戰爆發後,除部分員工留守外,大部分師生及主要教育教學裝置遷往四川成都。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3張
福建協和大學是一所創建於1915年的教會大學,"博愛、犧牲、服務"是協大校訓。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協大就在1938年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圖為1935年,福建協和大學女生在宿舍裡,有的看書,有的練琴,有的讀報。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4張
燕京大學為解放區和大後方培養、輸送了大批戰時急需的人才。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士兵闖入燕南園,逮捕了一些教師送到集中營中關押四年之久。燕園成了日軍傷兵療養的醫院。圖為1947年,光復後的燕京大學女生宿舍樓。
可以說,燕京大學是司徒雷登一首締造的。他曾說:“我寧叫日本人像炸南開大學一樣把燕京大學炸掉,也決不會同他們合作來貽我們全體學生之羞。”被趕出校門的燕京師生,並沒有驚惶四散,他們相互提攜輾轉奔赴成都華西壩。圖為1947年燕京大學女生在餐廳就餐。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5張
抗戰期間,同在成都華西壩的還有中央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大學、齊魯大學。這就是長達九年的“五大學聯合時期”。一種獨特的大學模式應運而生------各校教師允許跨校講學,學生允許校際間任意選課,承認學生讀得的學分。圖為1948年,金陵女子大學體育舞會表演。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6張
民國大學生絕大部分是富裕家庭出生衣食無憂可一心向學。在1923年,“南京的大學生出身地主家庭的約佔一半,大官僚、富商子弟佔十分之三強,小資產階級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中等以上家庭出身的學生,至少在90%以上。圖為1941年,齊魯大學,未南遷而留校的學生。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7張
在中國,最早提出並實踐“教授治校”主張的當屬蔡元培。他對北京大學的改造,開創了中國教育新的紀元。蔡元培提倡“教育獨立”,信奉學術至上和大學自治,為此著力營造“思想自由”的氛圍,使得北京大學的改革成效顯著。圖為1921年8月蔡元培率中國教育代表團在檀香山。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8張
蔡元培的辦學方針是“思想自由,相容幷包”,主張教授治校。1919年5月4日當天,蔡元培沒有參加遊行,但他同情學生。蔡元培反對學生沉溺於政治運動,但他仍以北大校長的名義營救被捕者。圖為1919年6月,參加遊行的北京基督教青年會學生。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19張
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後,胡適提出:“在變態的社會國家裡,政治太腐敗了,國民又沒有正式的糾正機關(如代表民意的國會之類),那時候,干預政治的運動一定是從青年的學生界發生的。”圖文1935年,上街遊行的大學生。供圖:CFp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0張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合併,在長沙組建臨時大學。1938年春,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慰勞湘黔滇旅行團到達昆明。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1張
1946年,馮友蘭撰寫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寫道:“聯合大學以其相容幷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圖為1946年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內前合影。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2張
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領導學校工作。圖為1947年4月,清華大學三十六年校慶,原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兼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左三)與北京大學校長鬍適(左二)、原西南聯大訓導長兼昆明師範學院院長查良釗(左一)、南開大學祕書長黃鈺生合影。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3張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胡適、蔣夢麟、梅貽琦都去了臺北。1952年,新中國政府對全國舊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進行調整,所有教會大學和私立大學全部裁撤。圖為1950年12月,在反美愛國抗議奧斯汀運動中,上海聖約翰大學師生員工反美愛國大會。聖約翰大學是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4張
當時,中國政府缺少辦學經驗,非常倚重蘇聯專家的幫助。在“以蘇聯為師”和“向蘇聯一邊倒”政策的影響下,“老老實實地學”蘇聯辦學模式。圖為五十年代末期,蘇聯專家別裡紹夫在清華大學工作。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5張
這次大學院系調整的特點是:除保留少數文理科綜合性大學外,按行業歸口建立單科性高校;大力發展獨立建制的工科院校。人文、社會學科全部被取消。1950年代院系調整後,“哲學系竟失去了存在的餘地”。圖為1956年,大連,大學生宿舍裡的朗誦表演,其中幾個女生穿著布拉吉。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6張
中蘇分裂以後,大學不再學蘇聯,成了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實驗田。毛澤東號召學制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圖為1966年10月,北京,湖北大學紅衛兵長征隊離京前在天安門前宣誓。蔣鐸/CFp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7張
1970年,為落實毛澤東“大學還是要辦的”及“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的指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圖為1970年,清華大學歡迎工農兵新學員入學。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8張
1977年冬,高考恢復,成了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作出這一決策的,是1977年7月剛剛復出的鄧小平。他於千頭萬緒中抓住恢復高考這一關鍵環節,為扭轉教育戰線混亂局面乃至實行全面撥亂反正、開闢新道路打開了一個突破口。圖為1977年參加高考的學生。
大師的背影:老照片重溫百年來大學精神之變 第29張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學生,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關注現實,勇於批判,學校的社團特別活躍。學生關心國家的命運、人類的前途,一批學生還沒有畢業,就發表了一流的學術成果和藝術作品。圖為1981年,北京大學學生自發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的活動。FOTOE/王文瀾
圖片來源:_1_45272_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suiyue/laozhaopian/dxk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