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習俗 >

百行孝為先 美華裔家庭觀念強

百行孝為先 美華裔家庭觀念強

百行孝為先 美華裔家庭觀念強

百善孝為先,照顧年邁的父母,對父母盡孝,是傳承數千年的中華傳統。很多移民西方國家的華人也保持著這個傳統。根據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11月12日公佈的報告,大多數亞太裔受訪者認為,自己肩負著照顧父母的責任。而華裔家庭觀念非常強,家庭幸福的理念根深蒂固,華裔家庭多代人同堂的現象也高於整體美國人。

這份「50歲+亞裔和亞太裔族群看護狀況」(Caregiving Among Asian Americans and Pacific Islanders)的報告顯示,年齡介於45至55歲之間的亞裔移民,有73%持有責任照顧年邁父母的觀念,海外出生的亞太裔人士比美國本土出生者這個觀念更重。而在45至55歲之間的美國人,只有49%表示將會親自照顧年邁父母。

報告還發現,42%的亞太裔受訪者已經是年邁家人的照顧者,整體美國人中,只有22%的人表示自己在親自照顧父母,而亞太裔的年輕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會照顧自己。

報告稱,和相同年齡段的美國白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士相比,亞裔更願意幫助父母和醫護人員互動、在財政上資助父母以及幫助父母處理書面檔案和帳單。

此外,亞太裔人士更注重家庭關係,21%的受訪者表示,願意犧牲工作時間去照顧家人,而整體美國人的這一資料是17%。

三代同堂大家庭 子女甘願照顧年邁父母

AARP報告顯示,由於華人文化注重孝道,華人家庭大多不會把年邁父母送入養老院,更傾向於由家庭成員在家裡提供日常照顧,特別是女兒照顧父母的更多。報告資料顯示,三代(或以上)同堂的家庭,亞太裔有17%,華裔14%,均比一般美國民眾的7%要高出許多。

猶他州的李先生夫婦入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幫助70多歲、還在國內的父母申請綠卡。李太太說,兒女贍養父母是應該的,不但打算給自己的父母辦綠卡,還打算把公公婆婆也都申請過來。

為了迎接一個大家庭的生活,李先生兩夫婦正在著手買一棟更大的房子,讓一家人快快樂樂生活在一起。

李先生夫婦都相信自己有能力和父母融洽的生活在一起。李太太表示,雖然父母在身邊,也沒有把父母當保姆用。「小孩子送去託兒所,家務活也都是我們下班後自己做。父母身體都不好,就在這裡就享享清福就好了。」

家住美國西部的林女士,出國多年,已經離異的母親一直和他們全家住在一起。林女士表示,她從來沒有想過要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度過晚年,倒是老人家,有時擔心自己成了孩子們的拖累,還想獨立生活。

林女士說:「我們這個地區比較保守,有些洋人家庭也選擇在家贍養老人」。鄰居的母親也一直和兒女住在一起,直到過世。

「所以,在我們這裡,雖然更多的洋人還是把父母送到養老院去了,但是,他們還是很能理解我們這麼做的,也很羨慕。」林女士說。

文化承傳 互相照顧


加州居民楊先生夫婦已經70多歲了,移民美國數年來,一直和女兒一起生活。因女兒工作一直繁忙,楊先生夫婦每天買菜做飯、打掃房間、收拾庭院,幫助女兒照顧家居生活,解除女兒的後顧之憂。

楊先生表示,女兒會幫助我們處理一些和政府機構相關的檔案,比如填寫醫療保健申請表等,也會開車載我們去各機構辦理必要手續。

林女士也表示,自己的母親身體很健康,這麼多年來,一直幫助她照顧三個孩子的日常生活,使她沒有後顧之憂,還能有一份全職工作。「孩子們和老人相處的也很好,有時候,在他們眼裡,老人在家的地位甚至是高於父母的。」

對年邁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楊先生持贊同態度,他表示,自己喜歡傳統文化,中國傳統中一直有孝順父母的文化習俗,歷史上也有很多孝子的故事,如三國的徐庶,楊家將中的楊四郎等。

他說:「作為父母,希望子女在身邊,不僅僅是親情,也是一種文化的承傳,傳統文化濃厚的家庭,第三代、第四代也會從小培養孝敬父母的美德。」

林女士則介紹說,不但自己願意在家贍養老人,即使出生在這裡的,下一代的孩子們也都有這個概念,他們會說,長大後,要讓爸爸媽媽和外婆都住在自己家裡。

楊先生還說,他在美國的一些華人朋友很多也是和子女同住,包括在美國認識的新朋友,以及在國內就是朋友,也移民到美國的老朋友。

中華孝道源遠流長


「孝」字源於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金文(金文,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孝」字的構成,上面是一老字,下面是一子字,老護佑子,子支撐老,孝的原義為奉先思孝,現在的解釋為善事父母,孝的字形體現著父慈子孝的造字本義。

孔子與其弟子曾子的述作《孝經》,歷代帝王題跋作序最多,對後世影響也很深遠。孔子在《孝經》中全面表述如何對老人物質供養,精神贍養以及生病、死亡和祭奠的原則。「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是親」。

孝道在古代中國暢行數千載,對人格完善、對家庭和睦、對社會穩定起到很大作用。古代帝王招賢納士,「求忠孝於孝子之門」。

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3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發展。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的名臣、清官的代表。包拯29歲中進士後被任命為知縣,為照顧病重父母,毅然棄官,居家7年,直到父母相繼亡故,才重登仕途。在他病逝後,宋仁宗賜封謚號「孝肅」,褒揚包公是個大孝子。

徐霞客是古代地理學家,從20歲到54歲,遊蹤遍天下,逐日寫下游記,經後人整理,成為69萬多字的皇皇巨著《徐霞客遊記》,被認為是自古至今未有之奇書。

徐霞客按母意出遊時一直堅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先以母在堂,定方而往,如期而還。如遊東白玄三嶽,齋戒為母祈年,至九鯉湖求夢,為母卜算,每得仙芝異結,必獻為母壽。」他均如期返回,並向母親如實彙報旅遊考察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得,徐母聽了表示滿意。

在徐母生病期間,霞客「自春徂秋,視湯藥床褥間,衣未嚐解帶,母不食,霞客亦不食」,而當母親病情加劇時,霞客「籲天願以身代」,「……五年服闋猶麻鞋」,「迨以上壽終,霞客日夜做孺子啼」,為了心存母德,彰顯母德,教育後代,徐霞客一邊痛哭流涕,一邊又遠道跋涉,「匍匐踉蹌,哀感行路」,「幾貽嘰於滅性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suiyue/laoxisu/gn5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