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文化創意 >編織 >

聽內蒙編織人講述織毛衣的故事手工教程

聽內蒙編織人講述織毛衣的故事手工教程

聽內蒙編織人講述織毛衣的故事手工教程

一件看上去挺土的毛衣,伴隨了我好幾個年頭。這事已過去近50年了,還像發生在昨天似的。

這件毛衣是二姐夫花了幾天時間給我織的,所用毛線是父親用自家的羊毛捻的。毛衣織好後,我到供銷社買了藍色的染毛線顏料,倒在鐵鍋裡按比例加水,然後燒開,將毛衣放入鍋裡邊煮邊翻動。煮了一段時間後,讓水自然冷卻,然後撈起毛衣,再用清水洗去浮色,這些是我親力而為。可能是煮的時間不夠,顏色藍中泛白很不均勻。儘管這樣我也十分喜歡,因為終於實現了我有毛衣穿的願望。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鄉剛剛興起穿毛衣、毛褲的潮流,上西河(今屬察右中旗廣益隆鎮)的人們也不甘落後,爭先恐後地加入了這一潮流之中。供銷社有現成的毛衣賣,可沒人捨得花錢去追時髦。因而被人們稱為“織毛衣”的熱潮,也隨之興起。就是用自己家的羊毛,自己捻線,自己編織,自己染色。

織毛線用的棒針,有竹子的,多數是鋼的。而織毛衣的全是清一色的男性,又以中年人較多,他們手拿棒針和毛線飛針走線,給織品加針、減針,運用自如,是當時家鄉的一道“風景”。

女人沒有織毛線的,可能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場收結束後,婦女們結束了農田勞作,但一家人的衣服、被褥、鞋子等,或新做或拆洗漿縫,都是女人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餵豬餵雞、做飯等,十分繁忙。小夥子們大多搞農田水利建設,而精力充沛的大男人們就相對輕鬆些,於是他們就“披掛上陣”織起了毛衣,趕上了時代的步伐。

捻羊毛的工具大體有兩種,一種是在一形似橘子的扁圓木頭的扁平面中心打一穿透的小孔,把筷子或粗鐵絲插入孔中,在另一頭加工一倒鉤,用於固定毛線,這種工具叫線陀。還有一種是將線陀扁圓形木頭換成一直徑不到一寸、長約五六寸的木棒或一根豬羊小腿骨頭。筷子或粗鐵絲插入棒的橫向中間位置,這種工具叫“撥吊”。前一種一般女人用,捻的毛線繞在杆子上。後一種一般是男人用,捻的毛線繞在木棒或骨頭上。毛線多了,將其繞下來繞成毛線團。

傳說,這是我國中原地區夏代以前就有的紡線工具,結構雖簡單,但已具有近代織機上紗錠的功能,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聰明才智。

捻毛線的基本是老人。他們用手撕拉一團羊毛並轉動捻線工具,就捻成一段細細的毛線,遊刃有餘,速度極快。一根毛線是不能編織的,還要把毛線並起來,一般是三股並一線。

有時也直接用羊毛編織的,我就用此方法給自己織過毛襪。這種織法省去了捻毛線的功夫,毛織品穿著也柔軟舒適,只是不夠結實,也欠美觀。

織毛線也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有時要將不合格的部分拆了重新編織,特別是初織者,拆了織,織了拆,反反覆覆是常有的事。

較上檔次的毛衣是先將毛線染好後再編織,顏色就十分均勻亮麗。但是,染毛線時,要把毛線的量控制好,多了用不了,少了不夠用;再次,如此染毛線會產生色差。

曾經風風火火十幾年的織毛衣熱潮,不知什麼時候漸漸地冷了下來,沒有了聲息。現在不少人已經把它忘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wenhua/bianzhi/9vvn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