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文化創意 >編織 >

上海縣誌中一段關於編織的歷史手工教程

上海縣誌中一段關於編織的歷史手工教程

上海縣誌中一段關於編織的歷史手工教程

漕河涇、七寶、莘莊、朱行、梅隴一帶婦女向善編結,用秤桿、髮夾、骨筷等磨成鉤針,編結髮網、帽子、荷包袋等,自用外還出售。

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設傳習所,教授徐家彙、漕河涇等地民女編結碼帶花邊。每碼長82.5釐米,寬5~6釐米,飾於檯布、窗簾、服裝,經顧少也美藝花邊公司行銷歐美,屢獲獎。

1915年(民國4年)11月,北洋政府農商部勸業委員會致函上海縣知事:“花邊一項,暢銷美國,向歐洲運銷。近自戰事劇烈,來源銳減,吾國可乘此機會提倡,調查各國時樣,覓樣仿製,是亦推廣婦女生計之一端。”又因洋紗洋布傾銷,土布市場大為縮小,不少織婦改以勾結花邊為生。編結品生產得到較大發展。漕河涇鎮設文明、美藝花邊廠,各地有分公司收發花邊。漕河涇、七寶一帶10~40歲女性人人習之嫻熟,且傳至顓橋、營行、北新涇等地。

1924年後,中外商人創辦花邊號和花邊洋行、店號,專事花邊收發和經銷。有漕河涇鎮森盛號、諸根堂號,七寶鎮金秋波號、汪克勤號,莘莊鎮吳協和號,梅隴鎮梅子香號,朱行鎮萬泰號,與英美商人開設的巴特司、華泰、遠東等洋行及華人開設的國利、利通、慶福、永惠等店號發生業務關係。洋行預付一半加工費給花邊行,花邊行按質量分等級,向編結戶計算加工費。10餘年中,編結人數由400人增至2500人,年產花邊、手套2萬多打。

1938、1939年,增至5000人。產品主要銷荷蘭、瑞士、英、法等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出口無門而停頓。抗戰勝利後恢復出口,有花邊行六七家。解放初因外貿渠道不暢而再度停頓。

1952年又恢復並擴大生產,出口蘇聯、東歐及香港。一年有4個月淡季,8個月旺季,冬閒最旺。

1954年,七寶、莘莊、梅隴、顓橋等地有14家花邊號,職員38人,外發加工人員7000人。上海縣有農民兼營編結戶815戶,815人,產值8.69萬元。新涇區虹南、寶北、塘橋3鄉組織農閒編結生產供銷社,有社員1576人。

1955年龍華、新涇、顓橋等地相繼成立花邊手套供銷合作社。

1956年8月,龍華區花邊供銷生產合作社和新涇區針織供銷生產合作社合併,經營花邊手套收發。

1962年改名為縣手工藝品廠,經營縣內所有編結業務。

1960年,全縣年產花邊手套5.4萬打,產值59.58萬元。

1960~1963年,因出口蘇聯和東歐減少,產量下降。

1964年始銷日本,次年與日本八木衣料株式會社簽約,經日本轉銷歐洲,生產又有發展。

1964年產量10.06萬打,產值94.91萬元,比1962年增加389%。

1968年產量達34.52萬打,產值487.79萬元。

1968年後,限制家庭副業發展,視工餘編結賺錢為“資本主義尾巴”,連續7年僅年產編結品30萬打左右。

1976年後持續發展,1981年生產182.5萬打(件)。

1984年生產119.9萬打(件),產值1821萬元。

編結工具簡單,編結者自備鉤針、棒針。收發站有漂染整燙裝置。1979年,縣手工藝品廠投資45萬元在莘莊建造3209平方米7層大樓,添置C406織床、手搖針織機、半自動針織機等裝置35臺,並與日商簽約,日方以補償貿易形式提供14臺合縫機、3套燈光檢驗器、6套NB一36整燙蒸汽鍋爐、85臺HR—830手編機裝置。1985年有專用裝置498臺。

上海縣誌中一段關於編織的歷史手工教程 第2張

『上海縣手工編結基本花型:縷空花,實心花,花塊,花邊,拉絲花,卷針花,席紋花,圖案花,裝飾花;中指挑線編結(上海縣編結者大多用中指挑線法編結,手指擺動幅度小、速度快』

【主要產品】

早期用棉線編結窗簾、檯布、手袋花邊。

60年代,增加襪船、披風、包袋、床毯等品種,用絨線、尼龍線等料。全縣約有1%編結人員能按圖翻編實樣或設計新樣,7%人員編織水平較高。每年創翻100~200種花樣,傳統花型有扇子花、桂花、小草頭花、大草頭花、牛角花、圓心花、耳朵花、車袋通花、稀眼花、雙繞珠花、香菸通花等。

60年代後期,製作棉線衣與人造絲外衣。

1972年起,編結羊毛勾針外衣,款式多樣,有動物花、梭子花、葉子花、水仙花等花型。

1977年,縣手工藝品廠設有20餘名技術人員的翻創樣與裁樣技術組。根據客商要求,將圖片或照片放大為實樣,平均每年翻創1200只新樣,款式、花型、編結技術和工藝都有創新。針法有細針、辮子外、外勾、內勾、反扣、方服等10餘種,基本花型有9種。採用勾、結、繡結合與鑲珠(珠子、珠片、珠管),嵌花等工藝。除採用外商提供的圖案外,還設計富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孔雀開屏”、“鴨趣圖”、“清水芙蓉”、“牡丹花”、“水仙花”等,構思精巧,工藝複雜,圖案豐富,色彩柔和,既實用又有欣賞價值。每年有60~70種新款式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出。

1979年起,生產棒針衣,首批3萬件。

1981年起生產馬海毛編結衣。

1984年,生產17類千餘種產品,品種之多在全國同行業之首。

勾針帽。

上海市手工藝品總廠組織生產,選用42支/2×3股或10支/3股優質國產棉線,按客戶要求加工。有八角帽、梭子帽、三色帽、拼花帽、金絲帽等。銷中東阿拉伯國家,也為國內回族同胞喜愛。常年合格率99%以上。1980年列為上海市外貿公司免檢產品。1982年產45.23萬打,產值700.9萬元,創匯250萬美元。

勾針衣。

上海市手工藝品總廠組織生產,有棉線、腈尼線、羊毛、馬海毛、麻線勾衣,以及鉤針棒針結合、鉤針鑲繡製品結合,並採用嵌花、貼花、繡花、提花、穿珠、穿絲帶、皮帶等工藝製作,為中高檔藝術服裝。常年合格率99%以上,1980年列為上海市外貿公司免檢產品,銷日本、澳大利亞、聯邦德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享有盛譽。1982年產62.19萬件,產值890.25萬元,佔全廠36.85%。

【主要生產廠】

上海市手工藝品總廠。前身是龍華區花邊供銷生產合作社,建於1955年1月,1965年12月遷莘莊鎮擴建。產品全部外發手工編結,大部分產品出口。

1955~1962年設4個加工站,外發人數約6800人。

1963~1970年加工站增至16個,外發人數約4~5萬人。

1970~1978年設16~19個站,外發人數約7萬人。

1979年設23個站,外發人數約10萬人。

1980年在外省、縣增設37個站,共70個站,外發人員12萬人。

1984年有35個編結髮站,分管502個編結小組,外發人員10餘萬。

厂部設產品設計、技術培訓與管理科室。所有產品領先經廠技術人員創翻樣品,經客戶確認後封樣,再製訂工藝規格,編制針法花型,標明輔料部位,計算用料,外發加工,回收檢驗,經整燙複驗後包裝入庫。

1984年,職工414人,建築面積0.8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147萬元,產值1821萬元、利潤164萬元。

(原貼:發一段關於編織的歷史——摘自上海縣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wenhua/bianzhi/9v96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