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頁 > 文化創意 > 編織

千絲萬縷用毛線繪畫 成都手工編織大師婉婉道來的編織故事

2023-11-02 編織

有人出可觀的價格購買她的設計,

當時月工資僅1100元,

但她還是乾脆地拒絕了。 

……

他們自以為是的說,這是“油畫”,

而近距離手觸控畫面後

無一不流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

一起來細細聽成都手工編織大師婉婉道來她的編織故事

……

(以下文字與圖片收錄自新浪微博,

僅做細微排版編輯,

圖文經原作者"華民W"同意轉載在此,

其它轉載請問詢作者)


小時候常望著哥哥臨摹的俄羅斯油畫家列維坦的《金色的秋天》發呆。後來我也會畫了,只是用毛線編織而不用油彩!

【自從有了寶寶,開始與毛線較上了勁兒】

常有人問我:你是怎麼想起用毛線編織油畫的?我只能從30年前說起。當已過而立之年的我生了一個虎妞後,整天就想著怎樣把她打扮得漂亮而有個性,從此跟毛線較上了勁兒。從編織無技術含量的彩條衫開始,到嘗試簡單得不像樣的熊貓圖,再到將書上的圖案編織進黑紅條紋的套衫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間或,也用鉤針鉤一些小動物玩偶或一兩件連衣裙什麼的,興趣是越來越濃。後來突然發現她長大了,不適合再穿這類童裝,這才掃興地停了下來。 

【織毛衣的興致停下來,興趣不停,開始編織壁掛】

毛衣是停下來了,可興趣卻停不下來,以後我便將重點放在了編織壁掛上。雖然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務,但只要一有空就從報刋圖案、商品包裝、裝飾畫冊中尋找素材來編織。我的第一幅《沙漠之春》現在看來是如此簡陋,可當時是滿意的。第二幅是在春熙路工美商店將原作用鉛筆描在一張便籤上,拿回家畫座標圖時色彩記不清楚了,又專門為此跑一趟。那時還捨不得用彩色膠捲呢!以後圖案越來越複雜,毛線種類也越來越多,編織時相互交織打結,一邊抱怨著一邊繼續下去,不知不覺中技藝又提高了。織第八幅時一種線用光了,把色彩相近的搭配著用,無意中發現這樣有立體感,於是本人獨創的混色編織法從此誕生。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大約編織了二三十幅壁掛,大約送了一半給朋友。

壁掛一般比較大,耗時費料不便收納。於是我編織了不少小件,既擺放家中,也常作小禮品送朋友。


有一陣迷上了編織花卉。僅那兩朵玫瑰就畫了幾次,然後變換著色彩反覆編織,前後送給親戚朋友超過三十幅。當然,最受歡迎的還是紅玫瑰。

以後,從編織單純的工藝品逐步向實用性方面過渡,如插袋、沙發靠墊等等。當然,工具有時需毛衣針與鉤針兩者結合。

【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在織織復織織中不斷精益求精】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量簡單工藝品的編織,為我後一個十年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這張圖大約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幅編織風景畫吧:簡潔的構圖,明快的色彩,把川西春天極具代表性的田園風光呈現出來,但完全是最簡單的配色編織。我將這幅畫保留至今是想說明,路是一步步走出來的,沒有它就沒有以後的精品。 

簡直不好意思說這幅畫的原作取自俄羅斯油畫。除畫面去掉了兩位農婦的背影外,色彩太單調、過渡相當生硬,幾乎沒有光感。把它弄出來,很有醜媳婦不得不見公婆的感覺

這一幅也好不了多少。原作是單位同事拍的成都沙河資料照片。配色仍然生硬,枝幹黑白分明,細部織不出來就用針縫上去[允悲]這幾幅都是本世紀頭兩年的作品。

這三幅畫的原作是同一張圖片。第一張是我十幾年前的作品,第二張是我學生近期完成的作業,第三張是我前幾年編織的。有比較才能看到進步。學生是雙流區西航港一中初二年級叫楊藝的女孩。我非常希望她將來能走上藝術之路。


這幅畫的原作是朋友黃先生到阿壩州黑水旅遊時拍的照片,我給它取名為《牧歌》。川西高原的秋天非常美,但我當時技藝較差織不出很好的效果。前面這片草地本應重點刻畫,而我只將色彩相似的毛線混合後通織,所以這部分沒有立體感;二是彩林暗部的色彩太單調,沒有把細部表現出來;三是彩林的亮部有不少地方是用針線縫補出來的。雖然毛病很多,但朋友們評價還挺高,說整體效果不錯。該畫完成於2002底到2003年初。 

2003年是一個高產的季節。那年三月,某電視臺提出要給我拍一部記錄片。他們要記錄下在我家中採訪、跟拍返鄉、再到我將素材編織成畫的整個過程。標題叫《編織》,主題為既用巧手編織圖畫,也編織生活。這件事前後不足兩月,我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因為我必須拿出象樣的作品。那段時間我白天上班,晚上編織,週末全耗在這事上。第1幅原作為朋友懷英所拍,後面兩幅是我用傻瓜機拍的。當時正值蒲江三月,可惜那天沒有陽光。最終那個記錄片耗時30分鐘,分兩天在婦女兒童頻道播出,獲得了不錯的收視效果和不少要求拜師學藝的電話。 

緊接著又織了一幅我丈夫拍攝的照片:我牽著女兒走在她爸當知青時的機耕道上。技藝還是不過關,為減輕編織難度,我剔除了照片中多雲的天空,枝幹大多後期用線縫

再嘗試著編織油畫。這是列維坦的《金秋》,感覺有點像了但還不夠......

一鼓作氣,織出了第二幅油畫--法國畫家莫奈的《夏伊的石子路》。整個畫面及色彩的感覺突然就好了許多,但敗筆是那根粗粗的樹幹黑灰太分明,沒有過渡的中間色。那時,腈綸毛線已逐漸退出市場,我常各地尋找,幾次將小販們的零節線一網打盡,至今仍儲存著數十種幾十斤這種毛線。只有這種線能做到結實、不敗色、不被蟲蛀,編織畫因此得以長期保留。 

【雖月入千元,在可觀的售價面前依然乾脆拒絕出售作品,且繼續不斷自我挑戰】

該畫編織於2004年。因為有了2003年多幅作品打基礎,突然之間就上一個臺階了。這幅俄羅斯油畫家列維坦的《金色的秋天》,展出時獲得了部分專業畫家的好評。

2004年底,全國首屆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在成都舉辦,我的毛線編織畫《白樺林》獲得了金獎(原作為網路共享攝影圖片)當時一位從北京來的評委對我說:你是我們發現的中國毛線編織第一人,我深為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而欣慰。回想起當初製作的艱辛,不由得百感交集。首先這幅畫比以前的大了許多,正面要一個多小時才能織一排,反面耗時更長;既要考慮定位又要兼顧色彩,左邊看了看右邊,再盯著手中的線;得不斷地清理打結的線團,不斷地新增、剔出,並將線頭藏匿起來。畫還沒織到一半,未完成的畫卷成一團看不出效果令人沮喪,於是產生了放棄的念頭,有半個多月一針未織。孩子說:媽媽,你再堅持一下,進入那片黃色就勝利在望......三個月過去了,當我把畫裝上框遠遠一望時,那種苦盡甘來的感覺真的很棒,眼眶也有些溼潤了。獲獎之後有人出可觀的價格購買這幅畫,我當時為了編織已經從單位內退,月工資僅1100元,但還是乾脆地拒絕了。 

《白樺林》的獲獎給了我榮譽、自信和堅持走下去的力量。2005年初又接受了一個新的挑戰,開始編織俄羅斯油畫家希施金的《陽光照耀的樹林》。這幅畫的難度超越了《白樺林》,其寫實程度很高。但我因技藝的提高和有了經驗,不再那麼畏懼。這一幅織了兩個多月,每天的工作時間在5小時左右。我發覺自己又進步了:懂得了把握細節,畫面立體感顯著增強。我手中的毛線由過去的三四種顏色匯一股逐步增加到七八種一股。中粗線要一分為二,再配以膨體紗混合。朋友或觀眾每看到編織過程總是搖頭,說看也看暈了:各種線頭如彩色瀑布密密地排列在背面,不斷地被我分解組和。 

2004年到2007年是我作品編織的巔峰時期,我以大約每三個月一幅的頻率進行著。每幅耗時兩個月左右。中間得休息一陣恢復疲憊的身心。這兩幅《湖光》、《三月》也是列維坦的代表作,它們被愛好者稱為最像油畫的毛線編織畫。曾在成都畫院展出時,見一熟知內情的觀眾與剛來的朋友打賭這是什麼,對方脫口而出:油畫嘛!往前走兩步又問,答案相同。再走再問,當對方用手觸控畫面流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時,一旁的我悄悄地笑了……

這幅希施金的《橡樹》是所有作品中最大的,長約90釐米,用兩根毛衣針實在是難以駕馭。因此我將其分為兩半編織。第一幅順利完成,突然發現第二幅在配色上要做到跟第一幅完全一樣太難了!因為人的感覺是有變化的,相信一個人先後臨摹同一幅畫,最後並列在一起肯定有差異。糟了!本想省事結果添麻煩,只好將先完成的一半放在一旁作樣品,第二幅的速度明顯放慢。最後兩幅縫一塊兒,我最擔心的樹木草地幾乎完全融合,而自以為簡單的天空硬是揉不到一塊兒。這幅畫因此沒了參展的份,說不定什麼時候乾脆將其拆成兩半。我試過,半幅獨立成畫並不難看。

經過幾幅油畫的製作提高了對色彩的認識,又重新開始了原創。這幅畫我取名《沙河故事》,是成都沙河整治前特意去河邊拍攝的。石凳上本坐著兩位大爺,我將其中一位改成了大娘,這就有了“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的故事。這幅作品比起兩三年前的蒲江之行有了很大的進步。倆老身後的路面大約是水泥石灰炭渣的混合物,看似平淡卻一點不敢馬虎。那梧桐樹幹也總算織出了幾分滄桑感。 

這一幅是我2004年去甘肅天水小隴山林場拍的照片改編的。它雖然不是十全十美,卻是所有原創作品中最喜歡的。當時途經林區公路邊一條不起眼的小溪,正值中午,光線也不理想,但洗出照片後感覺水很美有一種編織的衝動,於是又開始一段艱難的過程。完成之後溪流的效果讓我振奮。遺憾也是有的,拍照時小溪部分再多一點,構圖會好看一些。 

【因健康原因,編織畫設計暫時收官,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上】

這幅俄羅斯畫家波連諾夫的《荒蕪的池塘》織得太苦。完成之後的欣慰很短暫,有一種大約這編織應該差不多了的念頭。頸部已出現不適,視力逐漸下降,如果還一味想突破,未必不是一種折磨。想通了便感到一種解脫,決定以後編織比較簡單的東西,把精力逐步向別的方面轉移。

這是我編織的最後一幅俄羅斯油畫《三月》。雖然與列維坦的《三月》同名,展現在眼前的卻是林中與湖邊不同的風景。作者叫布拉茨卡婭,是這本俄羅斯畫冊中唯一的女性,用她的作品來結束我覺得挺有意義。

這兩幅畫均由朋友@黃昏賞飛霞1953 拍攝。我喜歡石象湖早春時節那嫩嫩的枝葉和粼粼的《波光》,更欣賞母親牽著兒子的手《踏春去》的溫馨,更重要的是編織簡單的畫面,不再為難自己

2007秋天,與朋友一同去了阿壩自治州理縣畢棚溝。在卓瑪湖畔見一紅衣女拍照,立即迅速跟在她身後。這幅畫同樣滿足了我希望畫面簡單而又好看的要求。 

幸虧2007年去了畢棚溝,那是汶川大地震前的最後一個秋天。2008年春末發生的汶川大地震讓全國乃至世界為之震動。救援之後有關部門動員藝術界為紀念這次災難準備畫展,我在一個月內織出了這幅《柔情微笑》。新華社記者雷聲抓拍的這張照片,在當時滿目廢墟與淚水中起到了撫慰人們心靈的巨大作用。編織完後我用縫衣針補了面部細節並儘量讓人看不出修補的痕跡。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毛線編織不適合人物特寫,它是唯一的嘗試。

真正的收官之作是2010年的原創作品《小巷》,用它來與毛線編織畫告別也不算遺憾了。我曾這樣描述:古老陳舊的小巷,滿是歲月的滄桑,帶著老成都的印跡,述說著平靜與安祥。這大概也是我晚年心境的寫照吧!此外,還有半幅畫在衣櫃裡躺了幾年,是一本雜誌上劉德山的攝影作品,很漂亮。因一直聯絡不上作者就拖了下去。現在大概永遠不可能完成了,因為頸椎病已發展到頭埋得稍久一點就會有刺痛頭暈噁心的感覺。最近幾年我把殘存的精力都放到鉤針編織工藝教學上。這方面的故事,等以後再講吧!

雖然前前後後編織了二十餘年,但精品只有二十餘件。也曾斷斷續續參加過一些展覽,作品得到過觀眾的喜愛。曾有過辦一次小型畫展的想法,後來年齡大了怕麻煩,於是想到了微博,就在這裡展出好了。雖然毛線編織畫不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不在保護之列,但本人的創新精神似乎應該得到肯定對不對?但願這些畫能給大家帶去美的感受,謝謝觀賞!





欣賞拜讀引人入勝的圖文,

螢幕前的你定會感慨萬千吧?

下方留言開啟

說出你想說的話!

標籤:編織 婉婉道 千絲萬縷 毛線 手工
2019-12-12
2019-01-19
2023-07-06
2019-05-21
2019-08-26
2023-11-02
2016-07-03
2018-02-25
2019-02-03
2019-12-26

Copyright ©2024 製作窩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