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習俗 >

談談春節

談談春節

談談春節

大家都知道,春節是我們華人一年之中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傳統上,如果從臘八開始的製備年貨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歷時有一個多月。

華人過新年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積累了非常多的過年的傳統和風俗。但是,隨著西風漸盛,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在西方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漸漸遺失。特別是在中國大陸,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的中共統治,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所承載的道學精髓和文化內涵,都被系統的破壞殆盡。許多風俗也漸漸被遺忘了。就算許多風俗形式還存在,但是其內在的意義人們也都渾然不知,慶祝起來也就覺得索然無味了。就好比去遊歷名寺古剎,若是不知其來龍去脈、淵源典故,也只是看來千篇一律,無甚感觸。所以,現在,在大陸,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對於過新年總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不過把它當作一般的假期,休息兩天,吃喝一下罷了。

是啊,向筆者這樣在中共統治的中國大陸受教育長大的,對於中華民族的許多傳統本來都不太知道了。相反,到了海外以後,擺脫許多中共所植入的思想觀念之後,才開始逐漸從新認識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其實是在人類文明之中佔有特殊地位的神傳文化,是半神文化。他的許多思想和內涵都不僅僅是屬於規範人類生活的範疇了。在中國文化裡,充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的生活理想甚至已經不僅僅是追求順應天道的美滿生活,而是處處講求修身養性,從而達到超凡入聖、返本歸真的人生最高境界,所以又是一個修煉文化。

敬神敬天傳統

回來,繼續談過新年和中國人過年的文化內涵。前面講過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天人合一,敬神敬天。所以,在過年這個除舊佈新的時候,人們的中心活動之一就是祭拜神明、祭祀祖先。其實,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這個臘月的「臘」字,就是祭祀的意思,也叫臘祭。通常,我們中國皇曆的最後一個月,叫臘月,是因為在這個月,通常人們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神典禮,所以就把這個月叫臘月。那麼,我們大家都喜歡吃的臘腸、臘肉的名字從哪裡來的,也就清楚了。
其實,就是傳統上醃製用來祭祀神明祖先的供品。在傳統上要祭祀的神很多,在《禮記》中有很多得記載。人們通過對神明的敬拜來酬答上天對人得賜予,並祈禱來年神對人得保佑。另外,中國人傳統上是非常重視家族觀念的,特別是孝道,所以對宗族祖先的祭祀也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到了今天,臘月最重要的日子其實是臘八,也就是皇曆的十二月初八。到這一天,大家都要吃臘八粥。

臘八粥的典故

臘八的由來是來自佛教。因為,農曆的初八,在佛教中被定為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所以這一天,各個佛寺中都會熬製有多種乾果和豆類煮成的“五味粥”來供養佛祖,然後分給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們。久而久之,傳入民間,大家也就都在家裡也吃「臘八粥」。這個「臘八粥」,不但香甜可口,愛非常有益身體。因為一般來說,「臘八粥」多采用像花生、紅豆、白果、紅棗、栗子、藕乾、松仁、薏米、桂圓、核桃仁、杏仁、蓮子、葡萄乾、糯米之類,湊成八種,加上紅糖、白糖熬煮成粥。這些食物在中醫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暖身驅寒的功效,煮成粥後易於消化,適合嚴冬寒冷季節食用。當年的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就曾大力提倡吃臘八粥,認為可以延年益壽。

後來,傳統上,臘八也就成了除舊佈新的起點。一般到了臘八,過去的一年的生計事業就告一段落。商家紛紛清算賬目。據傳說,在北方較流行的醃製「臘八蒜」,就是因為「蒜」字和清算賬目的「算」字同音。要討債的商家出於客氣,委婉的向欠債的商家要求清算債務,就在臘八的時候,送些「臘八蒜」作為禮品和對欠債方的提醒。今天看來,這種方式是多麼委婉體面,傳統中國的禮儀之風和大家的講信重義可想而知。
從臘八起,一般家裡也就開始做過年的各種準備。北方有句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過去,的確是喝過了臘八粥,新年的腳步就近了。到了臘月廿四日送灶後,過年的氣氛更是一天比一天濃。似乎空氣中就可以聞到節日的一絲興奮和喜氣。

祭灶的習俗

祭灶的風俗也有很久的歷史,這在《禮記》中也有記載。傳統上,中國人都相信善惡有報,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人做的每一件事在神明那裡都有記載,相傳灶神,就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上天述職」去彙報一家人過去一年的功過。有些地方還在這一天有做芝麻糖的風俗,據說是要來供奉灶王神的,這樣希望灶王在彙報時會為自己“美言”幾句。百姓們的這些樸素的期望固然可以理解。誰都希望從神那裡得到嘉許和福氣。所以,用祭祀的方法表示對神的敬意是應該的。但是,當不理解道理的人用一般人情的角度去揣摩神,好像自己對神表示些尊重,神就會偏袒自己的過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
其實,這樣的行為已是十足的「迷信」了。都是祭祀,心態的不同結果恐怕會有天壤之別。傳統上,每個人所作的一切善惡之事,在神明自然都會有記載,所謂「三尺頭上有神明」。天地閒,神多的不計其數。中國傳統上,天神叫做神,而地神被稱作「祇」。無論是傳統的道家還是佛家,都講有眾多的神,風有風神,樹有樹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等等等等。在這種,信神敬天的傳統中,人們時時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勤做善事,杜絕惡行,所以自然會保持人民淳樸善良,百姓安居樂業。甚至連強盜都會遵循一定的規矩,不敢亂來。不向現在,特別是在中共統治下的大陸,許多人是什麼也不信,所以什麼樣離譜的壞事都敢幹,種種亂象惡行不一而足。重新建立敬天知命的中華風尚,實在是扭轉社會潰變的當務之急。這裡當然無暇論及有神的存在。但是,單單就文化來講,傳統中華文化確實有眾多可取之處。

春聯的由來

再回來談過年,臘八之後的製備年貨和除舊迎新的「掃年」等等活動這裡就不詳談了。總歸,家家都會購置各種各樣的食品、禮物、花卉、鞭炮等等。有兩樣東西傳統上是少不了的,一個是年畫,另一個是春聯。這兩樣東西都是起源於桃符。

桃符是用桃木製成的木板。據說早在周朝,人們就有在桃符上面寫著或畫著門神的名字或圖案。最早掛在門上,意在避鬼驅邪,以求吉祥如意。據《後漢書 ‧ 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宋朝著名的大詩人王安石在他題為《元日》的詩中這樣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遠在宋朝的時候,大年初一,家家燃放爆竹和張貼桃符的盛況。後來,在桃符上寫字的就演變成了寫在紅紙上的對聯,而畫成畫的就演變成了大家喜愛的年畫了。

說起最早的對聯,相傳是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據 《 宋 史 》「 蜀 世 家 」 記載,那時後蜀的國君叫孟昶。有一年過年時讓手下的宮中大學士辛寅遜題詞在桃符上,但「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幅新年的對聯。後來,桃符漸漸由木板改為紅紙。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愛對聯,據記載,初一家家戶戶張貼對聯的大面普及,是始於朱元璋。明代陳雲瞻在他的《簪雲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在他經過一戶人家時,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這副對聯寫得不緊對仗工整而且意義貼切、幽默,是一副很好的對聯。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後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提起對聯,他實在是非常體現中華文化和文字智慧的一種世界上獨有的藝術形式。她不僅體現了漢字的工整與字詞的構成奧妙,而且直接體現了中華文明高妙的宇宙觀,體現了陰陽兩種因素的互相對立、互相依存、互相配襯的關係和變化萬千的姿彩。可惜的是,現在的讀書人會做對聯的也越來越少了,學校裡也大多不教對聯了。想來是因為現代的生活中,詩文的雅興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沒有什麼地位了,人們多喜歡更加直接的聲色享樂和物質實惠。另外,生活的緊張和競爭的壓力可能也會使人缺乏這些輕逸的雅興了。筆者認為,恢復這種傳統文藝的教育是益處多多,應該大力提倡。

關於過年的風俗和典故還有許許多多,比如吃年夜飯、守歲、放爆竹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詳述了。當今,在全世界範圍都在興起中華文化熱,人們對於中文和中國的傳統越來越感興趣。許多國家都有慶祝華人新年的活動。在這新的一年金豬到來之際,祝願我們中華文化傳統更加被髮揚光大。這裡,特別送讀者一副對聯,上聯是:「千年古木逢新雨」下聯是:「中華文明又一春」,橫批是:「否極泰來」。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有一個新的開始和美好的未來!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suiyue/laoxisu/j02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