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流金歲月 >老習俗 >

話說端午節:端午節溯源的傳說

話說端午節:端午節溯源的傳說

話說端午節:端午節溯源的傳說

農曆五月初五為是「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夏季裡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端午亦稱「端五」,是因為「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其他稱謂,如:夏節、浴蘭節、天中節、艾節、詩人節等等。每種叫法都有其來源,這也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歷史上五月初五發生過很多事,流傳下來作為端午節的意義。端午節的習俗各地有不同的特點,但是一般來說,在端午節前後賽龍舟,吃粽子的風俗在民間最為普及,其他還有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遊百病,佩香囊,蘭草湯沐浴等等。

關於端午節溯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幾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據《續齊諧記》( 吳均,公元467-502年著)記載:「屈原五月初五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憂國憂民,但楚襄王聽信小人讒言,不採納屈原的意見,並將他從楚國放逐,屈原眼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卻無法挽救,日夜憂愁,最終抱石投汨羅江而亡,留下「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表示其無奈之意。

楚國民眾十分哀傷,駕舟奮力營救,又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著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粽葉包米飯,作成粽子,投到江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年年歲歲,這個習俗流傳下來,這就是端午節划龍舟、包粽子的由來。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另一個傳說認為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也是楚國人,因父兄均為楚王所殺,伍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吳王闔廬死後,夫差繼位,大敗越王勾踐,後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但伍子胥主戰,為奸臣所害,被夫差賜死,伍子胥死前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聞言大怒,於五月初五將伍子胥屍體投入江中,人們感於伍子胥之忠義,於每年五月初五紀念他。

孝女曹娥殉父的故事也發生在五月初五,據說曹娥是東漢人,十四歲時,其父落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曹娥終日沿江啼哭,十幾天後,在五月初五投江尋父屍,後兩屍合抱而浮起,人們感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並於五月初五祭典她。

其實,另一種更久遠的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古人對「惡日」的禁忌,這是因為於一些端午習俗的盛行早於屈原的傳說。端午節時值農曆五月,天氣漸熱,各種蚊蟲開始出沒,容易引發疾病,所以五月又有「惡月」之稱。所以《禮記.月令》上: 「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 ;止聲色, 嗜慾。」 古人在五月以安息靜養為養生原則。 有的地方還用「天中五瑞」,即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五種植物來祛毒,其中即有蓄蘭沐 浴和懸掛菖蒲避邪。

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根據自然萬物的變化,節氣的不同,去相應的適應自然,由此,在一年中不同的季節,民間有著各種節日,以及其特有的習俗,同時也流傳下來很多優美的傳說,這充份體現了古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想法,而各式各樣的民間習俗也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suiyue/laoxisu/gn5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