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製作窩 >

創意設計 >有灰機 >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你有沒有隨身攜帶著父母贈與你的小物件?你印象中有沒有一件物品,見它如見父母?來自騰訊網的一則攝影報道,北上廣的一場盛大苦難記,為生活為夢想,因為父母的一句話,一件小物件,才讓這場苦難透出點溫暖。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親情很抽象,又很具象。它可能是媽媽織的一件毛衣,也可能是爸爸手工打製的一枚戒指,更可能只是一頓手擀麵條,熟悉溫暖的味道縈繞在腦海,瞬間激起擁抱父母的衝動。我們拍下普通人身邊與父母相關的物件,細細體會,期盼團聚。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2張

膠泥,1981年生於河南汝陽。曾在上海開公司,創業初期,母親寫下這幅字,囑咐他多看書。後來他回到北京,成為一名自由設計師和攝影師。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3張

小徐,1982年生於哈爾濱。企業人力資源管理。3年前曾被派駐國外專案,與男友三年的兩地戀後於2010年結婚。婆婆送的大紅毛毯比較“復古”,小徐的老公不太喜歡,常常擱置在衣櫃裡,但是質地很軟,也很保暖,常常用來“救急”。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4張

曉寧,1982年生於浙江海寧,環境NGO工作人員。“在18歲的年紀時,我向往外面的世界,沒有聽媽媽的話,執意從南方跑到了北方,又接著跑遍了大江南北。這10多年來,他們都無條件支援著我的決定。媽媽依然孜孜不倦地給我打毛衣,打出各種時髦的樣式;還去金店打了寓意守護平安的金老虎……年歲漸長,我逐漸體會到,在給予我全部自由的背後,是他們默默的承受擔憂,和濃濃的牽掛。這些禮物,是他們的溫暖和守護。”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5張

高高,1992年生於北京延慶縣,家裡的獨生女,目前在某小區物業工作。母親給她織了一個精緻的手機套,她也沒捨得用來裝手機,裡面裝了一些手機電池鑰匙等小物件。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6張

曉韓,1985年生於湖南株洲,企業培訓講師。母親患乳腺癌,後因轉移至肺部惡化,於2012年9月去世。她說從來都覺得“北漂”不適合她,因為沒有經歷所謂的“苦難記”。直到爸媽將原本空蕩蕩的廚房填滿了鍋碗瓢盆和各種配料,才頓悟到“漂”的辛苦,渴望下班回家那頓普通的家常飯……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7張

ELVA,1984年生於新疆昌吉,企業行政助理。父親在她上初中的時候在親戚的金店為她親手製作了這枚戒指,後來作為考上大學的禮物贈送給她。說起父母,她表示:“兒孫自有兒孫福,別操太多心。”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8張

小剛,1990年生於甘肅寧縣,EMS快遞員。他說最忘不了的是當年母親送他上學時,在車站送別的一幕情形。“母親每年都會做幾雙繡花鞋墊。繡工很細,不捨得穿,就收藏著。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雙。”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9張

張先生夫婦,二人都是1984年生於河北保定,目前在立水橋附近的菜市場經營攤位,來北京四年。母親每年都為家裡的老老少少製作鞋子,冬天做棉鞋,夏天是單鞋,每年都有好幾雙換。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10張

二妮兒,20歲,河北邯鄲人。媽媽花799元買了羽絨服送給她。她剛考上護士證,離家來北京工作半年,月薪1500元。這是她初次離家,如今自己租住在一間地下室裡,特別想家,想急了就哭。她說:“我就算辭職不幹了,過年也要回家。”她打算買一套保暖內衣,作為新年禮物送給媽媽。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11張

若冰,1979年生於河南,新聞編輯。“北方人都喜歡吃麵,母親每次從老家來北京,都會做好多家鄉的特色麵食凍在冰箱裡,即使她回去了,我也能嚐到家鄉的味道。”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12張

Joseph,1984年生於加拿大維克多利亞,來中國兩年,目前是外教兼管理諮詢師,攀登愛好者,已經登頂50座雪山。談起父母,他說:“Withouttheirhelp,emyfatherandmotherwillcontinuetochasetheirdreamsandliveawonderfullife.”(沒有爸爸媽媽的幫助,我不會取得成就,是他們使我更強大。我希望爸爸媽媽繼續追尋自己的夢想,活得精彩。)

苦難記的溫暖故事:見它如見父母 第13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zhizuowo.com/chuangyi/youhuiji/97z0v.html